第485章 利器
丑时过,潮水已经达到**,赵昺下令出击,但是他只能在后观战。一则是因为社稷号船体太大,吃水深,即便是在涨潮后也无法靠近城前,否则就有搁浅的危险;二则大宋自太祖之后,虽有太宗和仁宗两位皇帝曾经亲征,但也都未曾亲临战场,往往只在战场后几十里行驾便停止不前,现在能让他在目光所及之处观战已经是不错了,也成为自太祖后离战场最近的皇帝,算的上是真正的亲临沙场了。
战场虽然是显示男人气概的最佳地点,但赵昺却怕死,也没有抡刀杀人的瘾。可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皇帝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还是一个菜鸟,自己要想在朝中立足,掌握大权,治理国家,绝不能只依靠小聪明。而有句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要想使自己尽快能进入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天下的好皇帝角色,他当然不能只听师傅们的说教,还要亲临沙场,积累作战经验。
现在被改装的那些平底船先行出,有一些上面不仅搭起了过了城墙高度的梯级平台,用以搭载尽可能多弩炮,以便能够提供更为猛烈的火力支援。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近代曾经称雄海上的火炮船,它们就是通过搭载众多的火炮以弥补当时火炮射慢,难以在单位时间内形成强大火力的弱点,因而只有通过增加数量达到压制敌人的反击或是快摧毁目标的目的。
而另一些船只则被改装成攻击船,修建了加盖廊道和屯兵点,并在船艏设置了加长的吊桥。这些船是用以搭载攻击兵力和作为进攻的平台,若是通过串联便能建立起一条运兵通路。为了防止敌军抛石机的攻击顶盖都做了加固处理,表面也涂上湿泥以防止敌军以火箭、火油等易燃物纵火,但它们却不是今天进攻的主角。
赵昺之所以费劲巴拉的改造这些船,而没有使用现成的战船也是出于无奈。他知道若想尽快破城使用传统的攻城模式是难以做到的,同时泉州环绕城池的濠河因为沟通海洋和众多溪流,水量大、水流川急且比寻常的城壕宽很多。若逾越这个天堑,传统的方法是堵塞入水口,排干城壕中的水;或是利用柴草和泥土填埋,使其变成通路,不过在泉州都难以实施,这也是当初张世杰一直难以破城的原因之一。
但只有这两种装备还不行,泉州城有护城河、外壕达七条之多,城内河支沟五条,构成了密如蛛网得到排水和交通系统。为了便于通行,泉州人因而热衷修桥,许多富豪及僧人也来凑热闹,在城内城外修建了大小桥梁不下百座,这也成了船只通行的障碍,这就像一块块暗礁阻挡了战船的通路,使大船难以穿行期间靠近城垣,而小船搭载的兵力少,船身低,无法借助船的高度直接上城。
而为了攻城之事,赵昺也虚心向张世杰、刘师勇、赵孟锦等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请教过,他们的意见比较统一。要想通过强攻破城,要满足几个条件:
一是必须有能快登城的工具,鹅车、云梯等都属于这类东西。这个好理解,人不是神仙,也不会个个都是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靠人本身的能力是无法爬上陡峭的城墙的。而这个工具不仅要能助人上墙,还要能够有效保护士兵免受伤害。另外还要有远程武器对敌军的弓箭手、弩兵和抛石机进行打击,压制城上防守的敌军,以掩护攻城的士兵能顺利接近、并登上城墙。
二是需能够一次性输送足够多的士兵,以便能快夺占一处立足点,建立桥头堡,掩护后续士兵登城。赵昺琢磨下也不错,即便有一两个武功高强的人抢先登城,但是城上的敌兵成百上千,好虎也架不住群狼啊!万人敌、千人斩那都是扯淡,号称的另算,不过将他们派上去估计不出一会儿也给剁成肉酱了,所以一次上城的人不能少,起码要能坚持一会儿,给后边的人上城争取到时间。
三是要有快增兵的通路,以便能使援兵快上城与敌争夺。赵昺觉得也有理,毕竟城池是人家的地盘,里边屯兵无数,上去几个人即便成功在墙上建立了桥头堡,但人家可以源源不断的向上增兵,你杀一个,人家上来十个,累也累死你。因而只有不断的增兵逐渐扩张桥头堡,并通过运输大量的、压倒性的有生力量与敌争夺占领、控制城头,然后向城内展。
张世杰这人还算坦诚,告诉赵昺他就是因为无法同时满足这三个必备的条件,才一次次的攻城失败,只能采用最笨、也是最常用的方式,欲通过围城耗尽城中的粮草迫敌投降。不过他却未能挡住唆都的援兵,其一到围城大军顷刻瓦解,不得不撤兵回朝,死伤不少人,还颗粒无收。
赵昺在吸取了张世杰的失败经验后,又分析了形势,及自己手中的力量后,决定以南门为突破口。因为自己手里最为强大的力量是水军,可到了泉州后,他们除了战泉州水师后,便担负起控制晋江水道,封锁港口这些打酱油的任务,再有就是破城后作为运输大队往家倒腾东西,等于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水军的战兵接受的正是跳帮过船,与敌在狭小的区域争夺的训练,让他们担任破城的尖刀应该没问题。
通过改造战船赵昺成功的解决了两个问题,但是如何将足够多的尖兵快送上城头还是难住了他。即便是平底船也无法直接运动到城下,而这段距离可以虽然通过搭设吊桥解决,但在没有取得立足点的情况下,脆弱的吊桥也十分容易被敌损毁,不付出沉重的代价是无法上城的,而一旦毁损过多又影响了后边输送援兵。这让他不得不另行想辙,解决这个难题……(未完待续。)
战场虽然是显示男人气概的最佳地点,但赵昺却怕死,也没有抡刀杀人的瘾。可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皇帝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还是一个菜鸟,自己要想在朝中立足,掌握大权,治理国家,绝不能只依靠小聪明。而有句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要想使自己尽快能进入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天下的好皇帝角色,他当然不能只听师傅们的说教,还要亲临沙场,积累作战经验。
现在被改装的那些平底船先行出,有一些上面不仅搭起了过了城墙高度的梯级平台,用以搭载尽可能多弩炮,以便能够提供更为猛烈的火力支援。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近代曾经称雄海上的火炮船,它们就是通过搭载众多的火炮以弥补当时火炮射慢,难以在单位时间内形成强大火力的弱点,因而只有通过增加数量达到压制敌人的反击或是快摧毁目标的目的。
而另一些船只则被改装成攻击船,修建了加盖廊道和屯兵点,并在船艏设置了加长的吊桥。这些船是用以搭载攻击兵力和作为进攻的平台,若是通过串联便能建立起一条运兵通路。为了防止敌军抛石机的攻击顶盖都做了加固处理,表面也涂上湿泥以防止敌军以火箭、火油等易燃物纵火,但它们却不是今天进攻的主角。
赵昺之所以费劲巴拉的改造这些船,而没有使用现成的战船也是出于无奈。他知道若想尽快破城使用传统的攻城模式是难以做到的,同时泉州环绕城池的濠河因为沟通海洋和众多溪流,水量大、水流川急且比寻常的城壕宽很多。若逾越这个天堑,传统的方法是堵塞入水口,排干城壕中的水;或是利用柴草和泥土填埋,使其变成通路,不过在泉州都难以实施,这也是当初张世杰一直难以破城的原因之一。
但只有这两种装备还不行,泉州城有护城河、外壕达七条之多,城内河支沟五条,构成了密如蛛网得到排水和交通系统。为了便于通行,泉州人因而热衷修桥,许多富豪及僧人也来凑热闹,在城内城外修建了大小桥梁不下百座,这也成了船只通行的障碍,这就像一块块暗礁阻挡了战船的通路,使大船难以穿行期间靠近城垣,而小船搭载的兵力少,船身低,无法借助船的高度直接上城。
而为了攻城之事,赵昺也虚心向张世杰、刘师勇、赵孟锦等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请教过,他们的意见比较统一。要想通过强攻破城,要满足几个条件:
一是必须有能快登城的工具,鹅车、云梯等都属于这类东西。这个好理解,人不是神仙,也不会个个都是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靠人本身的能力是无法爬上陡峭的城墙的。而这个工具不仅要能助人上墙,还要能够有效保护士兵免受伤害。另外还要有远程武器对敌军的弓箭手、弩兵和抛石机进行打击,压制城上防守的敌军,以掩护攻城的士兵能顺利接近、并登上城墙。
二是需能够一次性输送足够多的士兵,以便能快夺占一处立足点,建立桥头堡,掩护后续士兵登城。赵昺琢磨下也不错,即便有一两个武功高强的人抢先登城,但是城上的敌兵成百上千,好虎也架不住群狼啊!万人敌、千人斩那都是扯淡,号称的另算,不过将他们派上去估计不出一会儿也给剁成肉酱了,所以一次上城的人不能少,起码要能坚持一会儿,给后边的人上城争取到时间。
三是要有快增兵的通路,以便能使援兵快上城与敌争夺。赵昺觉得也有理,毕竟城池是人家的地盘,里边屯兵无数,上去几个人即便成功在墙上建立了桥头堡,但人家可以源源不断的向上增兵,你杀一个,人家上来十个,累也累死你。因而只有不断的增兵逐渐扩张桥头堡,并通过运输大量的、压倒性的有生力量与敌争夺占领、控制城头,然后向城内展。
张世杰这人还算坦诚,告诉赵昺他就是因为无法同时满足这三个必备的条件,才一次次的攻城失败,只能采用最笨、也是最常用的方式,欲通过围城耗尽城中的粮草迫敌投降。不过他却未能挡住唆都的援兵,其一到围城大军顷刻瓦解,不得不撤兵回朝,死伤不少人,还颗粒无收。
赵昺在吸取了张世杰的失败经验后,又分析了形势,及自己手中的力量后,决定以南门为突破口。因为自己手里最为强大的力量是水军,可到了泉州后,他们除了战泉州水师后,便担负起控制晋江水道,封锁港口这些打酱油的任务,再有就是破城后作为运输大队往家倒腾东西,等于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水军的战兵接受的正是跳帮过船,与敌在狭小的区域争夺的训练,让他们担任破城的尖刀应该没问题。
通过改造战船赵昺成功的解决了两个问题,但是如何将足够多的尖兵快送上城头还是难住了他。即便是平底船也无法直接运动到城下,而这段距离可以虽然通过搭设吊桥解决,但在没有取得立足点的情况下,脆弱的吊桥也十分容易被敌损毁,不付出沉重的代价是无法上城的,而一旦毁损过多又影响了后边输送援兵。这让他不得不另行想辙,解决这个难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