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曾经的温水煮青蛙(2/2)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新的消息传来。
如果不是省委办、省农业厅不停地与嘉谷沟通产业集群的实施规划,齐政都以为自己白告状了。
直至在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豫省代表团强烈呼吁要调整农业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去库存”,这个更多用于工业领域的词语,首次出现在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一时之间,对于“去库存”的呼声响彻全国,粮食期货市场都给出了剧烈反应。政府多部门,多领导,也纷纷表态:从国内粮食生产发展要求上看,“量”上的发展已近极限,需要让一些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回归市场,重点提高粮食品质,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粮食局派出巡视组,对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国储粮分公司进行巡视,重点打击分公司插手地方粮食系统、粮食企业经营的现象,进一步加强国储粮内部监督管理。
嗯,一般人根本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只有少数消息灵通人士,才会将目光投向嘉谷——那是引起波澜的源头。
分公司会议室内,齐政靠在转椅上,战略部的丁显正用一贯冷静的语调,为大家汇报这段时间的行业波涛。
“太好了,‘去库存’终于不再停留在象征意义了,调整农业结构的利好政策终于有望了。”谢开济听闻农村工作会议的指导性发言,不禁击掌叫好。
但丁显脸上没多少高兴,淡淡道:“不能高兴太早。事实上,各方关于‘去库存’的呼吁,就从未停歇。但要想让粮食政策市场主导地位变动,重构粮食价格市场机制,不是开一两个会议就能解决的。”
齐政缓缓点头。
实话实说,也不知道是嘉谷的农业产业集群计划吸引力太大,还是豫省对兼顾保证粮食产出和经济发展的渴望太强,豫省闹出的动静已经超乎了齐政的预料。
体系内水深无比,齐政对此不欲多说,转而问道:“产业集群的统筹规划进行得怎么样了?”
丁显眨眨眼,却是推出了一个年轻人。
“这是顾维钧,豫省农业产业集群的计划最早也是由他制定出目标和发展重点的,不妨由他来说吧。”
齐政将目光转向一位二十七八岁,头发凌乱,身材瘦弱,带着厚厚眼睛的年轻人。
这位与历史名人同名的年轻人,别看一副连打了几天几夜电脑游戏的超级玩家的模样,但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
看得出来,丁显很器重这位天才。齐政也知道他,毕竟战略部好几份重要的文件上,署名都是顾维钧。
他是学数学出身,但在嘉谷战略部,他是一个“计划经济设计师”的角色定位。
像豫省产业集群这样的大型工程,不是随便拉出来一个人,想设计就能设计出来的。它需要真正的天才,经过长期的系统训练,而且有天赋和适宜的机会的情况下,才能锻炼出这种本领。好的设计师和不好的设计师之间的水平差距,可能造成十数亿元的成本差。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顾维钧在齐政的打量下有些紧张,抓抓头发说道:“老板,豫省方面对于产业集群规划还是很积极的。明显可以看得出来,豫省方面更不愿意看到每年有超过一半的粮食囤积在仓库,而无法进入加工流通环节……”
在座几人相视一笑。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对于官员来说,大多数时候,他们的政绩依然是靠GDP数据来体现。将粮食压在仓库里,那就只有原料的产值;但如果进入加工产业链,每多一环就能增值一层,还能形成辐射带动效应,简直美滋滋。
以前不是不想,但一来有托市收购政策扭曲了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导致原粮价格只涨不跌,市场粮食加工转化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来嘛,政府毕竟不能越俎代庖,农业产业集群的经营主体只能是企业,这不是也缺少像嘉谷这样有着超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吗?
或许是进入了角色,顾维钧身上的紧张渐渐消失,汇报的声音都大了很多:“另外,嘉谷在调整水稻种植结构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也给了豫省方面极大的信心……”
是了,嘉谷给稻谷收储带来的变化,也许才是豫省力挺嘉谷的最大信心。
有些人可能早就疑惑了,嘉谷在稻谷种植上的圈地规模不是更加庞大吗?为什么不会引起国储粮的反弹?
这是因为稻谷的特点所致——相比于小麦、玉米等其他主粮品种来说,稻谷更不耐储存。根据储备粮的存储要求,稻谷是两年一轮换。而小麦、玉米等,则是三年,甚至更长。
所以,哪怕国内60%以上的人口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粮食储备中最庞大的库存品种却不是稻谷。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嘉谷以合作社为单位,开展优质水稻的产销合作模式时,国储粮并没有太大顾虑。而等到嘉谷影响的稻谷产量默默地超过5000万吨后,水稻整体种植结构也默默地发生了嬗变。
做品牌大米的加工企业无不大力发展优质稻,以满足企业常年需求。国储粮也希望收购优质稻,这样能缩小进出库价差,而且也能收购到优质稻。换而言之,水稻市场开始习惯了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慢慢形成了种得好、加工好、销售好的良性互动格局。
这种变化,犹如温水煮青蛙,身在其中的人,在嘉谷十多年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就习惯了。
而在小麦市场上,益海嘉里等竞争对手因畏惧再次被温水煮青蛙,一拥而入;嘉谷因有了十多年的积累,也有了能力大刀阔斧的进行调整;但相对的,反弹也就猛烈了。
适应了小火慢炖打法的谢开济,皱着眉问道:“三大产业集群一起上,投入会不会太大了?我承认砸钱是爽,但集团还有好几个窟窿呢……”
顾维钧却笑了,镜片后面闪烁着让人难以忽视的华彩:“谁说我们要砸钱了?”
……
如果不是省委办、省农业厅不停地与嘉谷沟通产业集群的实施规划,齐政都以为自己白告状了。
直至在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豫省代表团强烈呼吁要调整农业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去库存”,这个更多用于工业领域的词语,首次出现在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一时之间,对于“去库存”的呼声响彻全国,粮食期货市场都给出了剧烈反应。政府多部门,多领导,也纷纷表态:从国内粮食生产发展要求上看,“量”上的发展已近极限,需要让一些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回归市场,重点提高粮食品质,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粮食局派出巡视组,对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国储粮分公司进行巡视,重点打击分公司插手地方粮食系统、粮食企业经营的现象,进一步加强国储粮内部监督管理。
嗯,一般人根本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只有少数消息灵通人士,才会将目光投向嘉谷——那是引起波澜的源头。
分公司会议室内,齐政靠在转椅上,战略部的丁显正用一贯冷静的语调,为大家汇报这段时间的行业波涛。
“太好了,‘去库存’终于不再停留在象征意义了,调整农业结构的利好政策终于有望了。”谢开济听闻农村工作会议的指导性发言,不禁击掌叫好。
但丁显脸上没多少高兴,淡淡道:“不能高兴太早。事实上,各方关于‘去库存’的呼吁,就从未停歇。但要想让粮食政策市场主导地位变动,重构粮食价格市场机制,不是开一两个会议就能解决的。”
齐政缓缓点头。
实话实说,也不知道是嘉谷的农业产业集群计划吸引力太大,还是豫省对兼顾保证粮食产出和经济发展的渴望太强,豫省闹出的动静已经超乎了齐政的预料。
体系内水深无比,齐政对此不欲多说,转而问道:“产业集群的统筹规划进行得怎么样了?”
丁显眨眨眼,却是推出了一个年轻人。
“这是顾维钧,豫省农业产业集群的计划最早也是由他制定出目标和发展重点的,不妨由他来说吧。”
齐政将目光转向一位二十七八岁,头发凌乱,身材瘦弱,带着厚厚眼睛的年轻人。
这位与历史名人同名的年轻人,别看一副连打了几天几夜电脑游戏的超级玩家的模样,但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
看得出来,丁显很器重这位天才。齐政也知道他,毕竟战略部好几份重要的文件上,署名都是顾维钧。
他是学数学出身,但在嘉谷战略部,他是一个“计划经济设计师”的角色定位。
像豫省产业集群这样的大型工程,不是随便拉出来一个人,想设计就能设计出来的。它需要真正的天才,经过长期的系统训练,而且有天赋和适宜的机会的情况下,才能锻炼出这种本领。好的设计师和不好的设计师之间的水平差距,可能造成十数亿元的成本差。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顾维钧在齐政的打量下有些紧张,抓抓头发说道:“老板,豫省方面对于产业集群规划还是很积极的。明显可以看得出来,豫省方面更不愿意看到每年有超过一半的粮食囤积在仓库,而无法进入加工流通环节……”
在座几人相视一笑。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对于官员来说,大多数时候,他们的政绩依然是靠GDP数据来体现。将粮食压在仓库里,那就只有原料的产值;但如果进入加工产业链,每多一环就能增值一层,还能形成辐射带动效应,简直美滋滋。
以前不是不想,但一来有托市收购政策扭曲了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导致原粮价格只涨不跌,市场粮食加工转化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来嘛,政府毕竟不能越俎代庖,农业产业集群的经营主体只能是企业,这不是也缺少像嘉谷这样有着超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吗?
或许是进入了角色,顾维钧身上的紧张渐渐消失,汇报的声音都大了很多:“另外,嘉谷在调整水稻种植结构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也给了豫省方面极大的信心……”
是了,嘉谷给稻谷收储带来的变化,也许才是豫省力挺嘉谷的最大信心。
有些人可能早就疑惑了,嘉谷在稻谷种植上的圈地规模不是更加庞大吗?为什么不会引起国储粮的反弹?
这是因为稻谷的特点所致——相比于小麦、玉米等其他主粮品种来说,稻谷更不耐储存。根据储备粮的存储要求,稻谷是两年一轮换。而小麦、玉米等,则是三年,甚至更长。
所以,哪怕国内60%以上的人口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粮食储备中最庞大的库存品种却不是稻谷。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嘉谷以合作社为单位,开展优质水稻的产销合作模式时,国储粮并没有太大顾虑。而等到嘉谷影响的稻谷产量默默地超过5000万吨后,水稻整体种植结构也默默地发生了嬗变。
做品牌大米的加工企业无不大力发展优质稻,以满足企业常年需求。国储粮也希望收购优质稻,这样能缩小进出库价差,而且也能收购到优质稻。换而言之,水稻市场开始习惯了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慢慢形成了种得好、加工好、销售好的良性互动格局。
这种变化,犹如温水煮青蛙,身在其中的人,在嘉谷十多年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就习惯了。
而在小麦市场上,益海嘉里等竞争对手因畏惧再次被温水煮青蛙,一拥而入;嘉谷因有了十多年的积累,也有了能力大刀阔斧的进行调整;但相对的,反弹也就猛烈了。
适应了小火慢炖打法的谢开济,皱着眉问道:“三大产业集群一起上,投入会不会太大了?我承认砸钱是爽,但集团还有好几个窟窿呢……”
顾维钧却笑了,镜片后面闪烁着让人难以忽视的华彩:“谁说我们要砸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