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枝 第194节
这是年长之人的智慧吗?
黄太师想,不是的,不全是,老太傅能点透,只因是过来人。
这一瞬,他越发明白,徐太傅从被禁足于御书房偏殿,到竖起砖墙,这一段前后的无奈了。
“没有什么是不会变的,我老了,你也老了,皇上他也、也长大了,”徐太傅说到这里,长长叹了一口气,“老头子在家里休息了这些时日,想明白了一件事,要接受改变。”
黄太师拱了拱手,虚心听讲。
徐太傅摸了摸胡子,笑了笑:“任何决定,都来自于‘此时此刻’。
而此时此刻的结果,在几十年后,没有人能够保证什么。
你不行,我也不行,皇上同样不行。
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引导’两字。
一如种树,选了地、选了苗、选了肥料,我们精心养育,也得修枝,不能让它胡乱长。
可是,做得再多,也有不容我们置喙的,虫子该长还是会长,哪年风不调雨不顺了,我说了不算,也求不来雨。
这事儿啊,和教养孩子差不多。
你都见识过小孙儿不照你的心思、整天舞刀弄枪、最后还投军去了,你怎么就不能接受皇上长大了,和我们这些老头子想法相背了呢?”
黄太师被徐太傅说得哭笑不得。
黄逸浑,浑一个,龙椅上那个若是浑了,浑一国。
再说,黄逸的志,不在文上,但他习武为大周出力,殊途同归,他的志没有偏。
而皇上……
若以树来形容,他曾经长得很好,只是近几年……
“你看我,”徐太傅指了指自己,“我为何闭门不出?
上次就与你说过了,不是怄气,也不是拉不下脸,而是,我再登朝堂,对皇上无益、对大周无益,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此时此刻,我就歇着吧。
但过去的几十年,每时每刻,我努力做到了当下该做的事。
所以,哪怕牵挂着朝政,老头子也能在家怡然自得,因为无愧于心。”
最后的四个字,让黄太师心神震荡。
他想起了和黄逸说的那段话。
他自知行事不光明、不磊落,甚至可以说是“狡诈”、“弄权”,但他无愧于心。
他的心属于大周,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周。
站起身,黄太师深深向徐太傅行了一礼。
老太傅说得对。
他的犹豫,便是动摇。
二十年光景,能改变许多,他也必须去接受这种变化。
现在的大周,不是当年那个百废待兴的大周,现在的皇上,不是当初那位年轻的殿下赵隶,现在的林繁,也不是当年那位先帝请他评述的先太子赵临。
他得退后一步,看到“此时此刻”。
林繁与秦胤还在为西进做准备,显然他们也很清楚,外敌不除,再生内乱,绝不明智。
打下西州不是易事,还得要些时日。
而他也可以沉下心来,借着这些日子,再仔细想想,而不是心急火燎地,在分叉口团团转。
黄太师顺着梯子爬出了太傅府,落地时,他缓了缓,站得很稳。
这厢,黄太师想要想一想,另一厢,御书房里,皇上靠坐着,打了个盹。
这个盹打得很不踏实,模模糊糊间,总能听到些什么。
一个激灵,他惊醒过来,看了眼案上的兵部催促的折子,眉宇紧皱。
昨日,皇太后提醒了他,与其催着前头撤兵,倒不如再向西。
西凉鞑子不好对付。
林繁若次次出险招,迟早会反噬。
哪怕侥幸逃过一劫,军中养伤,亦不容易。
先前随秦胤出发的两个御前,倒是能……
正思考着,眼皮子一抬,皇上看到了一旁缩着脖子的徐公公。
“你在琢磨什么?”皇上问。
徐公公讪讪笑了笑,一副犹豫不决模样。
“问了你就说。”皇上催道。
徐公公这才上前一步,压着声儿,道:“确实在琢磨一桩事。
上回,国师讲过,永宁侯手握兵权,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毕竟不是衙门断案子,大军在前,定国公不是也是。
可这事儿吧,琢磨来、琢磨去,始终觉得永宁侯不是那样的人,他对大周的忠心天地可鉴。
那为何,老侯爷会确信定国公就是呢?
是定国公手里有什么证据,亦或是旁的什么缘由。
若真的有,不止能让老侯爷鞍前马后,也能让其他老大人们……
那就糟了。”
皇上眼神一厉:“你觉得会有什么?”
“正如前回所说,襁褓、玉佩什么的,都是虚的,能一锤定音、师出有名的,不可能是那种东西,”徐公公转着眼珠子,试探着道,“您说,先帝驾崩前,当真没有对吴王妃肚子里的孩子做一些安排吗?”
第224章 朕被他骗了
话音一落,御书房里,闷得几乎让徐公公喘不过气来。
他赶紧垂下眼,不去看龙颜。
只是,那低沉的气氛依旧让他如芒在背,就像是有一把刀,悬在头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
唯一让他庆幸的是,这把刀下面的那颗脑袋,不是他的。
可饶是如此,他依然很不适应这气氛。
太难受了。
比六月里、雷雨迟迟落不下来的下午,还要闷人。
闷了好一会儿,皇上的声音才缓缓响起。
“照你这么说,父皇会做些什么?”
徐公公咬了下唇。
他哪里知道先帝做了什么?
不过是正瞎琢磨时,被皇上问起来,顺水推舟就说了。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这几年,奉行的就是这八个字。
如此一来,能让皇上越发信任他,愿意听一听他的话。
不管最后查不查得出来,总归是虚实两者都能说。
毕竟,他只是个管事大太监,又不是赤衣卫、三司衙门,他哪儿能知道那么多呢?
刚那几句,徐公公也是这么一个意思。
提一桶水给皇上,泼出去了,是脏是净,看就是了。
哪知道皇上非要问个清楚……
若是往日,徐公公绕着圈子打几个哈哈,皇上也就不深究了,偏今日,这沉闷气氛,显然是憋着了。
由不得徐公公绕,他只能苦思冥想。
东想西想,东看西看。
徐公公的视线,落在了一旁的博古架上。
那层上头,摆着个乌木盒子,里头装的是皇上的几块玉章。
倏地,徐公公心念一动。
“或许、或许是先帝爷的一块印章?”徐公公道。
皇上皱了皱眉头,道:“不可能。”
先帝有大大小小的印章十五枚,用处各不相同,除了传国玉玺交到了皇上的手中,其他的都一并收起来,清点过后,随先帝入葬了。
这事儿是皇上经手办的,亲自对过册子,确认无误,亦有文书可查。
林繁若拿一块印章说是先帝留给他的,太假了。
至于是什么“偶尔把玩、并未在册”的印章,那还不如不拿出来呢。
徐公公的心思没有停下来。
既想到了印章,那么……
“诏书,”徐公公几乎要重重拍自己的大腿,他可真是太机灵了,“先帝若有遗诏呢?”
皇上抬手,重重锤了下大案。
茶盏被震得哐当作响。
黄太师想,不是的,不全是,老太傅能点透,只因是过来人。
这一瞬,他越发明白,徐太傅从被禁足于御书房偏殿,到竖起砖墙,这一段前后的无奈了。
“没有什么是不会变的,我老了,你也老了,皇上他也、也长大了,”徐太傅说到这里,长长叹了一口气,“老头子在家里休息了这些时日,想明白了一件事,要接受改变。”
黄太师拱了拱手,虚心听讲。
徐太傅摸了摸胡子,笑了笑:“任何决定,都来自于‘此时此刻’。
而此时此刻的结果,在几十年后,没有人能够保证什么。
你不行,我也不行,皇上同样不行。
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引导’两字。
一如种树,选了地、选了苗、选了肥料,我们精心养育,也得修枝,不能让它胡乱长。
可是,做得再多,也有不容我们置喙的,虫子该长还是会长,哪年风不调雨不顺了,我说了不算,也求不来雨。
这事儿啊,和教养孩子差不多。
你都见识过小孙儿不照你的心思、整天舞刀弄枪、最后还投军去了,你怎么就不能接受皇上长大了,和我们这些老头子想法相背了呢?”
黄太师被徐太傅说得哭笑不得。
黄逸浑,浑一个,龙椅上那个若是浑了,浑一国。
再说,黄逸的志,不在文上,但他习武为大周出力,殊途同归,他的志没有偏。
而皇上……
若以树来形容,他曾经长得很好,只是近几年……
“你看我,”徐太傅指了指自己,“我为何闭门不出?
上次就与你说过了,不是怄气,也不是拉不下脸,而是,我再登朝堂,对皇上无益、对大周无益,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此时此刻,我就歇着吧。
但过去的几十年,每时每刻,我努力做到了当下该做的事。
所以,哪怕牵挂着朝政,老头子也能在家怡然自得,因为无愧于心。”
最后的四个字,让黄太师心神震荡。
他想起了和黄逸说的那段话。
他自知行事不光明、不磊落,甚至可以说是“狡诈”、“弄权”,但他无愧于心。
他的心属于大周,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周。
站起身,黄太师深深向徐太傅行了一礼。
老太傅说得对。
他的犹豫,便是动摇。
二十年光景,能改变许多,他也必须去接受这种变化。
现在的大周,不是当年那个百废待兴的大周,现在的皇上,不是当初那位年轻的殿下赵隶,现在的林繁,也不是当年那位先帝请他评述的先太子赵临。
他得退后一步,看到“此时此刻”。
林繁与秦胤还在为西进做准备,显然他们也很清楚,外敌不除,再生内乱,绝不明智。
打下西州不是易事,还得要些时日。
而他也可以沉下心来,借着这些日子,再仔细想想,而不是心急火燎地,在分叉口团团转。
黄太师顺着梯子爬出了太傅府,落地时,他缓了缓,站得很稳。
这厢,黄太师想要想一想,另一厢,御书房里,皇上靠坐着,打了个盹。
这个盹打得很不踏实,模模糊糊间,总能听到些什么。
一个激灵,他惊醒过来,看了眼案上的兵部催促的折子,眉宇紧皱。
昨日,皇太后提醒了他,与其催着前头撤兵,倒不如再向西。
西凉鞑子不好对付。
林繁若次次出险招,迟早会反噬。
哪怕侥幸逃过一劫,军中养伤,亦不容易。
先前随秦胤出发的两个御前,倒是能……
正思考着,眼皮子一抬,皇上看到了一旁缩着脖子的徐公公。
“你在琢磨什么?”皇上问。
徐公公讪讪笑了笑,一副犹豫不决模样。
“问了你就说。”皇上催道。
徐公公这才上前一步,压着声儿,道:“确实在琢磨一桩事。
上回,国师讲过,永宁侯手握兵权,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毕竟不是衙门断案子,大军在前,定国公不是也是。
可这事儿吧,琢磨来、琢磨去,始终觉得永宁侯不是那样的人,他对大周的忠心天地可鉴。
那为何,老侯爷会确信定国公就是呢?
是定国公手里有什么证据,亦或是旁的什么缘由。
若真的有,不止能让老侯爷鞍前马后,也能让其他老大人们……
那就糟了。”
皇上眼神一厉:“你觉得会有什么?”
“正如前回所说,襁褓、玉佩什么的,都是虚的,能一锤定音、师出有名的,不可能是那种东西,”徐公公转着眼珠子,试探着道,“您说,先帝驾崩前,当真没有对吴王妃肚子里的孩子做一些安排吗?”
第224章 朕被他骗了
话音一落,御书房里,闷得几乎让徐公公喘不过气来。
他赶紧垂下眼,不去看龙颜。
只是,那低沉的气氛依旧让他如芒在背,就像是有一把刀,悬在头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
唯一让他庆幸的是,这把刀下面的那颗脑袋,不是他的。
可饶是如此,他依然很不适应这气氛。
太难受了。
比六月里、雷雨迟迟落不下来的下午,还要闷人。
闷了好一会儿,皇上的声音才缓缓响起。
“照你这么说,父皇会做些什么?”
徐公公咬了下唇。
他哪里知道先帝做了什么?
不过是正瞎琢磨时,被皇上问起来,顺水推舟就说了。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这几年,奉行的就是这八个字。
如此一来,能让皇上越发信任他,愿意听一听他的话。
不管最后查不查得出来,总归是虚实两者都能说。
毕竟,他只是个管事大太监,又不是赤衣卫、三司衙门,他哪儿能知道那么多呢?
刚那几句,徐公公也是这么一个意思。
提一桶水给皇上,泼出去了,是脏是净,看就是了。
哪知道皇上非要问个清楚……
若是往日,徐公公绕着圈子打几个哈哈,皇上也就不深究了,偏今日,这沉闷气氛,显然是憋着了。
由不得徐公公绕,他只能苦思冥想。
东想西想,东看西看。
徐公公的视线,落在了一旁的博古架上。
那层上头,摆着个乌木盒子,里头装的是皇上的几块玉章。
倏地,徐公公心念一动。
“或许、或许是先帝爷的一块印章?”徐公公道。
皇上皱了皱眉头,道:“不可能。”
先帝有大大小小的印章十五枚,用处各不相同,除了传国玉玺交到了皇上的手中,其他的都一并收起来,清点过后,随先帝入葬了。
这事儿是皇上经手办的,亲自对过册子,确认无误,亦有文书可查。
林繁若拿一块印章说是先帝留给他的,太假了。
至于是什么“偶尔把玩、并未在册”的印章,那还不如不拿出来呢。
徐公公的心思没有停下来。
既想到了印章,那么……
“诏书,”徐公公几乎要重重拍自己的大腿,他可真是太机灵了,“先帝若有遗诏呢?”
皇上抬手,重重锤了下大案。
茶盏被震得哐当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