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23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县学的,那都是青袍秀才啊!”
  “医秀才看得可比医馆准多了!”
  这倒未必。
  开医馆的往往不是独根草,又要在本地有名望,又要招揽足够的坐堂医,所以能开得起医馆、能做大的都是世代行医的医家。巧了——正好是县学这群医士的父祖辈。
  于是,廖海笑吟吟地欺师灭祖了。
  “对,我们人人都是医秀才,比医馆看得准!报完名排队往后院走,有病看病,没病诊脉啊!”
  印坊地界偏,快要到八里台了,再向东几里地就是东城墙了。早早得了信儿来报名的百姓多是附近乡镇的——中城住富人,城墙边角和城外住贫民,这是惯例了。
  说什么百姓讳疾忌医,还不是穷的?真有钱了谁不惜命。尤其是家中有重疾患久治不愈的,巴不得在医馆旁边住下,盼着闺女牵回来个大夫女婿。
  今儿竟能碰上义诊的好事儿?一时间,全民沸腾了。
  张捕头叉着腰,深深地唤口气。
  好嘛,刚整好的队伍又乱成一锅粥了。
  无偿把脉,无偿义诊,倒不光是为了给医士练手,唐荼荼还有另一个想头。
  这是要筛检参赛者的身体素质,防着有沉疴痼疾的、不适合剧烈运动的,因为贪那二两银子出了事。
  原本她计划中的六项体育竞技项目是各项比各项、各村比各村的,赵大人却说那样人太多了,每项都要比出个名次来,放眼全天津,哪个没点技艺在身?
  不如改成十项全能——十关里,五个文关,考顺口溜和养生知识,还有作养生诗;五个武关,考的是捶丸、踢花毽儿、太极、蹴鞠,还有空手比武。
  文一样武一样交叉错开,前头几样简单,什么捶丸、踢花毽、背顺口溜,人人都能来两下,这几样比的就是热闹。
  一项一项愈进愈难,比到最后,筛出来的必是文武全才。
  衙门里的县官各有见地,唐荼荼参考着一点一点改了章程,最后设计出来的方案确实人人满意,还有筛选市井遗才的作用,可谓是一举多得。
  唐荼荼今儿穿了一身白衣在中院忙,头上戴的却是一顶大红的四方巾,一走动,长长的帽带飘在后头,柱形的帽纱高耸直立,红得抓眼,老远就能看得见。
  人太多了,所有的工作人员全是这么一身白衣红帽,这是人群里最有辨识度的颜色了,报名的百姓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问询的,随手拉住一个红帽子就能问。
  公孙景逸和他妹妹和光,天刚亮就来帮忙了,这俩都是人来疯的性子,人越多他俩越精神。
  “茶花儿,报名纸不够用了。”
  “茶花儿,义诊队伍排太长啦!”
  “茶花儿,茶花儿……”
  唐荼荼这边应一声,那边应一声,从没这么想把自己劈成八瓣用。
  所以唐大虎跑来说“外边有人找”时,她也没抹一把汗,就这么穿着一身白、顶着一头汗出去了。
  后巷狭窄,左右两边都是以前烧砖留下的棚户,全废弃不用了,也没什么人。整条巷子清清静静的,只有右口停了一辆马车。
  围着车的几个侍卫没人披甲执锐,可那气质身段,一看就是兵。
  唐荼荼愣神看着。
  廿一揽缰下马,冲她遥遥一拱手。而马车旁有侍卫打起车帘,里头的人迫不及待的,探出半个身子来。
  唐荼荼:“啊……”
  她屏住呼吸,一时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手里的笔都没放,抓着一摞报名表就奔出去了。
  临到跟前,又刹住脚。
  像近乡情怯。
  她看到二殿下笑了,阙庭饱满,瞳仁明亮。骤然一眼望去,竟羡慕他是如此的得天眷顾——后巷犄角旮旯,檐瓦堆叠,漏下来的一小片日光唯独照着他。
  眼角是光,眉梢也是光,身上的衣裳、腰间蹀躞带、没来得及换下的膝甲全亮堂堂的耀眼。
  他眉眼里像藏了唐诗三千,宋词又三千,什么“草长莺飞二月天”,什么“会挽雕弓如满月”,全蕴藏在里边。
  一字一字落下来,变成自己扑通的心跳。
  晏少昰:“上来。”
  唐荼荼一动不动,咬着嘴唇笑,她感觉自己笑得特傻,嘴角比他咧得高——久别重逢,怎么光她一人傻乐呀?唐荼荼就专门绷着,绷得脸都僵。
  隔着几步对视,唐荼荼看得清殿下也在笑。他笑了半晌,慢悠悠地,从车里伸出一只匀净的手。
  “忸怩什么?上来。”
  唐荼荼:“哎!”
  她再没一点犹豫了,几个大步跑上前,抓着那只手借力,欢快地跳上了马车。
  第209章
  她一上车,不停当地问了好多话。
  “二哥你怎么来啦?你从哪儿过来的?你过年是回京了吗?京城里边一切可好?我这儿都好长时间没收过京城的信儿了。”
  晏少昰一句插不进去,她自个儿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唐荼荼忽然顿住口,脸上有点烧:“你怎么一直看着我啊?”
  他靠在车壁上,好像有点疲惫,也分不清是疲惫,还是为了靠后坐坐、借着光细细打量她。
  窗外的冷阳不盛,照得这双眼睛愈发幽邃,可他下眼睑的笑弧也明显,浅浅一条,兜住了两汪暖意。
  唐荼荼摸摸脸:“殿下不认得我了?我脸上沾墨了?”
  晏少昰笑说:“瘦了。”
  “没瘦。”唐荼荼耳根有浅浅的热意涌上去,装模作样避开视线:“今儿不冷嘛,穿得少了点。”
  “这边口味吃不惯?”
  “吃得惯,很好吃,二哥还没尝过正宗的天津菜吧?我请你吃!哎呀,还没到饭点呢。”
  “不急。”晏少昰掀起车帘看前头,大门前的队伍曳了长长的尾,拖到了侧巷。
  他不知道这是在做什么,她的传信大概是岔在路上了,看见这么些人,奇道:“这又是什么新鲜主意?”
  不论他问什么,唐荼荼都止不住笑,把养生顺口溜和全民健身大比的事儿全给他讲。
  “今儿初六,从今日开始报名,截止到正月十二,大比从十五元宵节开始,一连比到月底……我还学了捶丸,跟我们那时候的高尔夫很像。”
  她讲得眉飞色舞,晏少昰笑着听着,分神观察着四周位置。
  这地方选得不偏,挨着县道,南边又临着那条泄洪河,水丰的时候少,干涸的时候多,剥蚀出一片碎石塊。以前用作砖厂,就地取材,位置倒是选得不错。
  但是印坊。
  “怎么想起来建印坊?”
  唐荼荼:“那当然是做过调研啦,全天津就一个官刻坊,挨着津湾口,我们这县里头什么也没有。县学里头的学生有四五百人,除了孔孟书没缺过短过,剩下的教材书,常常都是学生自己手抄的——二哥在京城没见过这样的事儿吧?”
  “虽然老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但教材书最重要的是准确,不可错漏一字,这样来回抄写,总会有错漏的地方。”
  “提振民生,先抓教育嘛。再者说,建一个印坊好处多多,赵大人已经去求见漕司了,要是漕司那边没什么话,我们甚至能印报纸。”
  晏少昰被她的话引着走:“报纸?”
  “二哥你是不知道啊,县衙的邸报来得特别慢,我今儿早上看着的报纸是腊月初三的,这都一个月前的事儿了——这还是衙门官报,都来这么慢,像咱京城《崇实》这样的民报,几乎是见不着的。”
  她问:“京城的民报是谁编写的?”
  晏少昰叫她问住了,想了半天。
  “各上府皆有进奏官,向京城部首陈事。最要紧的事儿送入宫,那些不值当皇上看的事全编写成民报,分发给国子监和各书院,坊间书肆可以自行印刷。”
  唐荼荼:“原来如此,难怪天下学子都向往京城,教学资源差太多了——二哥你等着看吧,到我爹离任,我们县肯定能看上最新的报纸。”
  晏少昰低低笑了声:“我信。”
  外头的影卫一声不吭,呼吸都轻浅了。她总有这样的本事,让周围人都认真听她说话。
  晏少昰又望了望外头连绵十亩地的印坊,她只用了一半,左半边还空着,不知道要用作什么。
  “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
  唐荼荼上了车就没停过笑:“那哪儿能啊!我爹、赵大人都出了不少力,还有一位县丞,也是厉害人物,总能想到别人想不着的细处。”
  她的来信里,从不吝啬言语,吃着了什么好吃的,碰着了什么有意思的,通通要写给他,更多的时候,却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这颗脑袋瓜里藏了无数鲜活有趣的想象。
  而这样的正事、大事,从来都是一言带过去。
  每回接着她信,晏少昰只看着高兴了,竟忘了她也天天做着正事。
  像一只志存高远的鹤,见过的世面越多,双翅越健壮,什么也降不住她,她总要挥扇着翅膀,飞往越高越远的地方去。
  “那顺口溜比我想象中传得更快,最开始想着,怎么也得先印出来吧。谁知这边才往布告栏上贴,坊间就已经传抄开了——二哥你们一路进城,听着街上唱顺口溜的没有?”
  晏少昰:“听着了,我们沿河过来的,河上结了冻,有人滑冰玩。街边曲苑班子全在念这顺口溜,打着梆子七件编成了曲。”
  唐荼荼:“嘿嘿,见笑了见笑了。不知怎么传得那么快,叶先生说快要传遍城里了,我还没信呢。”
  她说着这些,眼睛里全是亮晶晶的光彩。
  这搅神的家伙,晏少昰什么正事儿都听不进去了,只看着她笑,下颔锋锐的线条都圆了角。
  他下巴上那一条血道道,迎着天光,总算露了些端倪。
  唐荼荼吃了一惊:“二哥你脸怎么啦?”
  晏少昰抬手作势轻轻摸了摸,其实指头都没敢挨上去,怕这么一碰就把干涸的血痂蹭下来。
  他这样的小心,那一定是疼的。
  唐荼荼不扒着他脸看,自然分不清这是新伤旧伤、深伤还是浅伤,她满眼忧虑:“战场上伤着的吧?刀剑无眼,要当心啊。”
  “我省得。”
  唐荼荼:“您不是坐镇后方指挥调度么,怎么还亲自上战场啊?”
  智计过人的二殿下,忽悠人从不需要打腹稿:“为帅者,偶尔,也是要上上战场的,好提振士气。”
  外头赶车的、牵马的,全寂了声,不知哪个笑点低憋不住的,露出“噗噗”两声笑,很快又没了动静。
  晏少昰把脸面彻底扔到了一边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