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郑伯庸狂恋石榴
明清重科举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比后世重高考还要疯狂的多。??
如今的高考状元别说是马上就去做官,毕业后找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不容易。明清的状元如果不夭折的话,基本都能顺利成为内阁大学士,也就是宰相,运气好的甚至可以成为帝师,享受更高一等的荣耀与宠遇。
而进士即便不做官,到哪里也都是高贵人士,随便到外省哪个衙门,都是座上客,所以也有以些不喜欢做官的人,考中进士后就专门做名士,这种名士的分量比没有功名的名士要重很多。
至于状元更是了不得,只要考中状元,朝廷就会在他家乡给他建牌坊,不但光宗耀祖,连带一城一乡都跟着脸上有光。
所以石榴听说文宾要下场,心里也就有了淡淡惆怅,她已经感觉出况且对科举根本没有丝毫兴趣,原来还嚷嚷着要中个举人,现在连这个都不提了。
虽说况且现在已经跻身名士的行列,靠行医更是不愁金钱,可是在明朝那种疯狂重视科举的大氛围中,石榴也无法免俗。
陈慕沙也没做过官,却也中了进士,而且是前三甲中的榜眼,石榴的想法就是况且能在进士考试中不亚于陈慕沙也就满足了,若是中了一科状元自然更好。
送亲队伍的后面,也有几辆马车尾随着,车里坐着的既不是迎亲也不是送亲的人,而是一群太学生。
第一辆马车里,一个皮肤微黑、中等个头的胡瓜脸盯着前面的队伍。
“我说伯庸,你这一路上总是盯着看什么啊,你又没长透视眼,难道能隔着车厢看到新娘子不成?”
胡瓜脸对面坐着一人,况且若在这里能认出,正是南京国子监学生徐子羽。
“我感兴趣的不是新娘子,而是征君的千金,今天能看到她的吧?”胡瓜脸眯着一双小眼睛依然盯着前方一辆马车。
“你想干什么,别乱来啊,人家跟况且订婚了,再过一个月就成亲了。”徐子羽急忙提醒他。
他可是知道这位师兄看上去貌仅中人,却是胆大包天,色胆更是要多大有多大。
“乱来?你小瞧人了,我当然不会乱来,真要来的话也是按着礼节来。”
胡瓜脸若有深意的一笑。
此人姓郑,名伯庸,乃是福州人士,家族在福州也算是甲等,连续几代都有人中进士、做高官。
太祖时代,福州、岭南人士不许在朝廷中做大官,这是朱元璋的旨意。
这倒不是朱元璋像歧视苏州人那样搞地域歧视,而是因为曾经有一个福州官员任近侍,朱元璋却没法听懂福州话,感觉跟鸟语似的,就把这位官员外放到地方任职了。以后就有福州、岭南这些地方的人不许出任近侍、高官的命令。
福州的一些大家族得知这一情况之后,引以为耻,家中弟子有才学的也都尽早送到南京、北京来培养,为的就是让他们学习官话,几代下来后卓有成效,家中子弟也都学习了中原、金陵一代的官话,跟当地本乡本土的人差不多。到英宗时期,朱元璋的这条禁令慢慢也就松弛了,武宗正德、世宗嘉靖年间,福州人在朝廷中任职的比例大幅增长。
明朝对官员的几项有名的政策,一是江浙人士不许出任户部尚书、左右侍郎,这是因为江浙地区既是主要产粮区,更是租赋占天下之半,不许江浙人士出任户部主要堂官,就是怕他们假公济私,削减江浙的租赋。
苏杭二府在明朝是第一产粮区,素有苏杭熟天下足的美称。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也是天天盯着苏杭两地的天气、粮食作物的生长情况,一旦这两个地方粮食减产,就意味着国家粮仓的不足,江南织造曹寅住在南京,最主要的任务不是为朝廷制作龙袍,而是盯着苏杭二府的气候变化和稻子收成,第二则是监察地方官员。
至于官员不得任职家乡地方官的规定,不仅明清时代有,大多数王朝也都是如此,称为官员异地任职制度,这也是防止他们在家乡做官,或因家族、亲戚、好友干政而产生弊病。
徐子羽看着对面的郑伯庸,心里已经有些不安了,却说不出是何原因。
况且现在固然根基还浅,可是陈慕沙却是江南第一号人物,别说区区太学生,就是朝廷大员也不愿意得罪他。
尽管徐子羽并不担心郑伯庸会乱来,料他也不敢放肆,可是徐子羽心里还是觉得不稳妥,预感随时有可能出什么乱子。
他们几个曾经在苏州见过况且的同学本来要去唐伯虎的新宅那里贺喜,却有一人嚷嚷着要看看新娘子,因为秋香一向有苏州第一美人之称,此番跟唐伯虎更是符合才子佳人的套路,一下子把这些太学生的情绪全都调动起来了。
文人学士好事者多,明知根本看不到新娘子,却还是来到周家在南京的公馆,希冀能看到新娘子一眼。
他们当然没能如愿。文宾在外宅的大厅招待了他们,算是给足了面子,因为文宾马上就要进入国子监,大家也都算是师兄弟。
他们没看到秋香,却意外地看到了石榴。
石榴被中山王府的男女侍卫送过来时,正好经过这间大厅外面。她也没怕外人看,所以也没走内宅的后门。
也是该着有事,郑伯庸正因没有眼福而郁闷,却一眼就看到了从庭院走过的石榴,立时整个人被雷击了一般,呆坐在那里,眼珠都没法转动了。
徐子羽也看到了石榴,立刻明白郑伯庸身上生了一场不小的“地震”。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他们去苏州为况且捧场时,也都程度不同地有这种遭受雷击的感觉,回来后还争吵过石榴、秋香谁才是苏州第一美女。
后来国子监一些年纪大的太学生知道后,告诉他们石榴本来就是江南第一美女,秋香只是苏州丫环里的第一,而不是苏州仕女的第一。
这些太学生对况且嫉妒的都快狂了,有一位天下难寻的好老师还不够,还赢得了江南第一美女的芳心,老天待人也太不公了。
郑伯庸听到他们的议论,并不在意,认为他们不过是眼皮子浅,根本不知美女二字怎么写。当时,他正在疯狂追求秦淮十艳里的一艳,准备砸下重金把这位名妓收入房中,因而对秦淮十艳之外的所谓美女不屑一顾。
当他看到石榴,并且回味很久之后,那种雷击的感觉慢慢退减,这才明白秦淮十艳只是艳而已,根本称不上美女。
“怎么样,伯庸,知道真正的美女长啥样了吧。”徐子羽当时还嘲笑他。
郑伯庸只是呆呆的点头,却说不出话来,若不是知道礼节不允许,早就一路追着石榴进内宅了。
随后他就开始打听石榴的各种情况,尤其是石榴跟中山王府的关系,因为早年中山王府曾经向陈家求亲遭拒,不过大家都说王府不会就此罢休,因为小王爷对石榴一往情深,剧情还有待观察。直到石榴和况且订婚后,大家才明白,石榴嫁入中山王府的事彻底没戏了。
郑伯庸打听的正是这些事,还有石榴的喜好、陈征君在江南的地位等等。
徐子羽开始还极尽所能地给他讲解,最后烦了,因为他知道的也不多,再者他跟况且关系还不错,觉得这样背后谈论况且的未婚妻,未免有失风雅,也不地道。另外他也被郑伯眼中燃烧着的疯狂火焰吓着了。
每当郑伯庸谈论他追求的那位秦淮名妓时,眼中就是这种疯狂的火焰在燃烧。
“郑师兄,你就甭多想了,那可是陈老夫子的千金,况且的未婚妻。”另一个太学生在雷击感觉消退后恢复了正常,看到郑伯庸的神态,不免嘲笑道。
“怎么?要论门第本公子也不差什么,至少比那个况且强多了。”郑伯庸不服。
作为福州甲等家族,他也是家族里的重点培养对象,他这样说可谓底气十足,虽然跟江南这些大族比还略有不足,要是跟没有根底的况且比,的确强多了,他也就觉得有了俯视况且的本钱。
“况且师弟虽不是大家族的人,可是人家也是跟唐伯虎名列第一的江南才子,伯庸你没法比啊。”又一个太学生笑道。
“狗屁才子,不过是个秀才,做了一诗就了不得了。”郑伯庸更加不服了。
他这样说也不是个人偏见,南京国子监里许多人也都不服况且的名气,主要还是嫉妒。像唐伯虎、文征明这二人,就是眼高于顶的太学生们也是心服口服,况且毕竟还没有丰厚的底蕴,出名也就在那诗上。
南京国子监里的人针对况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居然想要到国子监给苏东坡翻案,这简直是太岁头上动土,明朝科举的最主要忌讳就是文章决不能有苏文气息,否则被黜落是没商量的事情。
东坡在历代都受尊崇,却在明朝遭受歧视,甚至成为士林公敌,原因也很复杂,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苏文汪洋恣肆,大得庄子神髓,其才学高厚又很有司马迁的风格。在宋朝,东坡一度被视作撰史第一人选,可惜因各种原因,并未能撰写史书,这也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然而,东坡的行文风格在八股文流行的科举考试中却行不通了,八股文最讲究的就是中规中矩,合乎所谓的法度,不能出樊篱之外,否则判卷时就很难评出优劣。开始只是科举考试的判官告诫子弟不要学苏文,慢慢的这就成了风气,不读东坡文章成了明朝士林的共识。
如今的高考状元别说是马上就去做官,毕业后找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不容易。明清的状元如果不夭折的话,基本都能顺利成为内阁大学士,也就是宰相,运气好的甚至可以成为帝师,享受更高一等的荣耀与宠遇。
而进士即便不做官,到哪里也都是高贵人士,随便到外省哪个衙门,都是座上客,所以也有以些不喜欢做官的人,考中进士后就专门做名士,这种名士的分量比没有功名的名士要重很多。
至于状元更是了不得,只要考中状元,朝廷就会在他家乡给他建牌坊,不但光宗耀祖,连带一城一乡都跟着脸上有光。
所以石榴听说文宾要下场,心里也就有了淡淡惆怅,她已经感觉出况且对科举根本没有丝毫兴趣,原来还嚷嚷着要中个举人,现在连这个都不提了。
虽说况且现在已经跻身名士的行列,靠行医更是不愁金钱,可是在明朝那种疯狂重视科举的大氛围中,石榴也无法免俗。
陈慕沙也没做过官,却也中了进士,而且是前三甲中的榜眼,石榴的想法就是况且能在进士考试中不亚于陈慕沙也就满足了,若是中了一科状元自然更好。
送亲队伍的后面,也有几辆马车尾随着,车里坐着的既不是迎亲也不是送亲的人,而是一群太学生。
第一辆马车里,一个皮肤微黑、中等个头的胡瓜脸盯着前面的队伍。
“我说伯庸,你这一路上总是盯着看什么啊,你又没长透视眼,难道能隔着车厢看到新娘子不成?”
胡瓜脸对面坐着一人,况且若在这里能认出,正是南京国子监学生徐子羽。
“我感兴趣的不是新娘子,而是征君的千金,今天能看到她的吧?”胡瓜脸眯着一双小眼睛依然盯着前方一辆马车。
“你想干什么,别乱来啊,人家跟况且订婚了,再过一个月就成亲了。”徐子羽急忙提醒他。
他可是知道这位师兄看上去貌仅中人,却是胆大包天,色胆更是要多大有多大。
“乱来?你小瞧人了,我当然不会乱来,真要来的话也是按着礼节来。”
胡瓜脸若有深意的一笑。
此人姓郑,名伯庸,乃是福州人士,家族在福州也算是甲等,连续几代都有人中进士、做高官。
太祖时代,福州、岭南人士不许在朝廷中做大官,这是朱元璋的旨意。
这倒不是朱元璋像歧视苏州人那样搞地域歧视,而是因为曾经有一个福州官员任近侍,朱元璋却没法听懂福州话,感觉跟鸟语似的,就把这位官员外放到地方任职了。以后就有福州、岭南这些地方的人不许出任近侍、高官的命令。
福州的一些大家族得知这一情况之后,引以为耻,家中弟子有才学的也都尽早送到南京、北京来培养,为的就是让他们学习官话,几代下来后卓有成效,家中子弟也都学习了中原、金陵一代的官话,跟当地本乡本土的人差不多。到英宗时期,朱元璋的这条禁令慢慢也就松弛了,武宗正德、世宗嘉靖年间,福州人在朝廷中任职的比例大幅增长。
明朝对官员的几项有名的政策,一是江浙人士不许出任户部尚书、左右侍郎,这是因为江浙地区既是主要产粮区,更是租赋占天下之半,不许江浙人士出任户部主要堂官,就是怕他们假公济私,削减江浙的租赋。
苏杭二府在明朝是第一产粮区,素有苏杭熟天下足的美称。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也是天天盯着苏杭两地的天气、粮食作物的生长情况,一旦这两个地方粮食减产,就意味着国家粮仓的不足,江南织造曹寅住在南京,最主要的任务不是为朝廷制作龙袍,而是盯着苏杭二府的气候变化和稻子收成,第二则是监察地方官员。
至于官员不得任职家乡地方官的规定,不仅明清时代有,大多数王朝也都是如此,称为官员异地任职制度,这也是防止他们在家乡做官,或因家族、亲戚、好友干政而产生弊病。
徐子羽看着对面的郑伯庸,心里已经有些不安了,却说不出是何原因。
况且现在固然根基还浅,可是陈慕沙却是江南第一号人物,别说区区太学生,就是朝廷大员也不愿意得罪他。
尽管徐子羽并不担心郑伯庸会乱来,料他也不敢放肆,可是徐子羽心里还是觉得不稳妥,预感随时有可能出什么乱子。
他们几个曾经在苏州见过况且的同学本来要去唐伯虎的新宅那里贺喜,却有一人嚷嚷着要看看新娘子,因为秋香一向有苏州第一美人之称,此番跟唐伯虎更是符合才子佳人的套路,一下子把这些太学生的情绪全都调动起来了。
文人学士好事者多,明知根本看不到新娘子,却还是来到周家在南京的公馆,希冀能看到新娘子一眼。
他们当然没能如愿。文宾在外宅的大厅招待了他们,算是给足了面子,因为文宾马上就要进入国子监,大家也都算是师兄弟。
他们没看到秋香,却意外地看到了石榴。
石榴被中山王府的男女侍卫送过来时,正好经过这间大厅外面。她也没怕外人看,所以也没走内宅的后门。
也是该着有事,郑伯庸正因没有眼福而郁闷,却一眼就看到了从庭院走过的石榴,立时整个人被雷击了一般,呆坐在那里,眼珠都没法转动了。
徐子羽也看到了石榴,立刻明白郑伯庸身上生了一场不小的“地震”。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他们去苏州为况且捧场时,也都程度不同地有这种遭受雷击的感觉,回来后还争吵过石榴、秋香谁才是苏州第一美女。
后来国子监一些年纪大的太学生知道后,告诉他们石榴本来就是江南第一美女,秋香只是苏州丫环里的第一,而不是苏州仕女的第一。
这些太学生对况且嫉妒的都快狂了,有一位天下难寻的好老师还不够,还赢得了江南第一美女的芳心,老天待人也太不公了。
郑伯庸听到他们的议论,并不在意,认为他们不过是眼皮子浅,根本不知美女二字怎么写。当时,他正在疯狂追求秦淮十艳里的一艳,准备砸下重金把这位名妓收入房中,因而对秦淮十艳之外的所谓美女不屑一顾。
当他看到石榴,并且回味很久之后,那种雷击的感觉慢慢退减,这才明白秦淮十艳只是艳而已,根本称不上美女。
“怎么样,伯庸,知道真正的美女长啥样了吧。”徐子羽当时还嘲笑他。
郑伯庸只是呆呆的点头,却说不出话来,若不是知道礼节不允许,早就一路追着石榴进内宅了。
随后他就开始打听石榴的各种情况,尤其是石榴跟中山王府的关系,因为早年中山王府曾经向陈家求亲遭拒,不过大家都说王府不会就此罢休,因为小王爷对石榴一往情深,剧情还有待观察。直到石榴和况且订婚后,大家才明白,石榴嫁入中山王府的事彻底没戏了。
郑伯庸打听的正是这些事,还有石榴的喜好、陈征君在江南的地位等等。
徐子羽开始还极尽所能地给他讲解,最后烦了,因为他知道的也不多,再者他跟况且关系还不错,觉得这样背后谈论况且的未婚妻,未免有失风雅,也不地道。另外他也被郑伯眼中燃烧着的疯狂火焰吓着了。
每当郑伯庸谈论他追求的那位秦淮名妓时,眼中就是这种疯狂的火焰在燃烧。
“郑师兄,你就甭多想了,那可是陈老夫子的千金,况且的未婚妻。”另一个太学生在雷击感觉消退后恢复了正常,看到郑伯庸的神态,不免嘲笑道。
“怎么?要论门第本公子也不差什么,至少比那个况且强多了。”郑伯庸不服。
作为福州甲等家族,他也是家族里的重点培养对象,他这样说可谓底气十足,虽然跟江南这些大族比还略有不足,要是跟没有根底的况且比,的确强多了,他也就觉得有了俯视况且的本钱。
“况且师弟虽不是大家族的人,可是人家也是跟唐伯虎名列第一的江南才子,伯庸你没法比啊。”又一个太学生笑道。
“狗屁才子,不过是个秀才,做了一诗就了不得了。”郑伯庸更加不服了。
他这样说也不是个人偏见,南京国子监里许多人也都不服况且的名气,主要还是嫉妒。像唐伯虎、文征明这二人,就是眼高于顶的太学生们也是心服口服,况且毕竟还没有丰厚的底蕴,出名也就在那诗上。
南京国子监里的人针对况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居然想要到国子监给苏东坡翻案,这简直是太岁头上动土,明朝科举的最主要忌讳就是文章决不能有苏文气息,否则被黜落是没商量的事情。
东坡在历代都受尊崇,却在明朝遭受歧视,甚至成为士林公敌,原因也很复杂,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苏文汪洋恣肆,大得庄子神髓,其才学高厚又很有司马迁的风格。在宋朝,东坡一度被视作撰史第一人选,可惜因各种原因,并未能撰写史书,这也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然而,东坡的行文风格在八股文流行的科举考试中却行不通了,八股文最讲究的就是中规中矩,合乎所谓的法度,不能出樊篱之外,否则判卷时就很难评出优劣。开始只是科举考试的判官告诫子弟不要学苏文,慢慢的这就成了风气,不读东坡文章成了明朝士林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