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杀人必须诛心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礼部尚书胡濙,在宗族礼法里找到了三条,足以定稽王罪名的罪状,连稿子都写好了,就等着陛下杀人之后,胡濙找陛下戳个章,手续就完整了。
  至于拦着陛下杀人?他不敢,陛下又不是拿不起刀的人。
  谁想拦谁拦,反正他不拦。
  这三个罪名,第一条,名为谋反,注解为:谋危社稷,谋反从来不单纯指的是反皇帝,谋反是企图危害君主或国家。
  虽然稽王过去是皇帝,皇帝有谋反的吗?
  也不是不可以,谁让稽王现在已经不是皇帝了呢?
  第二条,名叫谋叛,指的是谋背国从伪,图谋叛国、投降敌对王朝。
  而且稽王实实在在的在宣府、大同、京师德胜门外,做下了背国从伪之事。
  这一条是结结实实的,而且还有条例注解,为谋叛上道。
  上道即为已实施罪行,稽王叫门叩关,不是谋叛上道是什么?
  第三条,名为谋大逆,谋毁宗庙、山陵、宫阙,这是一个很宽泛的罪名,可以理解为颠覆国家。稽王战败土木堡,大明岌岌可危,又三次叫门叩关。
  这三条都是死罪不赦之罪。
  陛下杀稽王,大义灭亲,天公地道!
  胡濙作为礼部尚书,秉持着谁在台上支持谁的态度,自然要给陛下找齐了稽王的罪名,让陛下功业无垢。
  陛下只需要下了印,赐下戾谥的圣旨,随着稽王的罪己诏,通过大明四通八达的驿站,传递四海。
  胡濙长长的叹了口气,陛下真的是太刚强了。
  若是稽王死在北镇抚司,或者路上,那这个说法就可以很是圆滑了。
  会和当年南京的事儿一样成为无头公案。
  朱棣当年,到底有没有烧死朱允炆?
  胡濙是亲历者,但是他是不会说的,甚至不会在任何文书中,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影响太宗文皇帝的英名。
  胡濙就是这样一个人,谁在皇位,他就支持谁。
  但是陛下就这样明明白白的将朱祁镇杀死在了太庙之中。
  但是胡濙突然想明白了,陛下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
  做皇帝何必遮遮掩掩呢?赵光义的斧声烛影,给大宋惹下了多大的祸根?
  朱祁钰忽然愣愣的问道:“兴安啊,喜宁呢?小田儿朕见到了,喜宁去哪了?”
  他还记得呢!要把喜宁千刀万剐的!
  “小田儿现在在午门外,喜宁在宣府外就逃了,现在下海捕告示吗?”兴安赶忙回答道。
  喜宁,跑了。
  喜宁比朱祁镇还能活,在怀安城外,喜宁偷偷地溜走了。
  “下海捕告示吧,把这个人的特征描绘清楚,生死都要。”朱祁钰点头。
  跑?
  只要他还在大明的地界里,他就跑不掉。
  跑到天涯海角,也要将其拿了,明正典刑!
  朱祁镇都死了,喜宁还能逃到哪里去?!
  “孙太后诏礼部尚书胡濙问话,而且孙太后还想问小田儿话,陛下。”兴安低声说道。
  “想问,就问清楚吧。胡尚书,去一趟吧。”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
  胡濙面色为难的说道:“臣遵旨。”
  怎么这些事,都让自己这个礼部尚书摊上了呢?
  于谦看着朱祁钰身上的血迹,摇了摇头,他以为自己劝仁恕之道,大成功了。
  结果全是幻觉,陛下对百姓足够的宽仁,刚强却是丝毫不减。
  做事依旧是丝毫不留余地。
  此时的慈宁宫里,孙太后已经问完了话,只有小田儿比较特殊,请示了陛下之后,同样押送到了慈宁宫询问。
  孙太后又招来了礼部尚书胡濙,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胡尚书,你也是四朝老臣了,本宫就问你,我儿,死了吗?”孙太后的表情是极为哀痛的,但是声音还算平静。
  她揉搓着后脑勺,今天的事情发生之后,他整个后脑勺的头皮,都是一阵抽痛。
  庶孽皇帝,太猖狂了,居然在太庙杀人!
  胡濙俯首说道:“死了,陛下大义灭亲,手刃稽戾王。”
  这个性质是绝对不能变的,无论孙太后说什么,这件事错在稽戾王。
  慈宁宫里安静到了极点,掉跟针都能听到,但是胡濙说的很清楚,大义灭亲。
  孙太后的头皮阵阵发麻,一阵阵的抽痛,她深吸了口气,嘴角还在抽动,但是却是一言不发的看着胡濙。
  连胡濙都已经是陛下的人了。
  孙太后出神的看着宫外,叹息的说道:“你知道我儿在迤北过得如何吗?为何我看他面色发白,整个人都没什么力气,走路都是踉踉跄跄的。”
  “按照汉使的奏疏和小田儿的交待,稽王在迤北的日子,受尽了苛责,应当是回城的路上,也未服用水食。”
  大明皇帝想干什么?
  自然是北伐,胡濙的回答直接将罪过,砸在了瓦剌人的头上。
  孙太后猛地睁开了眼,向前探着身子,瞪着大眼,极其愤怒的说道:“那个跟着我儿一起回来的瓦剌女人呢?告诉皇帝,本宫要她死!看护我儿不力!”
  “她该死!”
  胡濙深吸了口气,太后这个样子,他未曾见过,但是四十年的朝堂常青树,立刻就知道了太后到底在问什么。
  他在须臾之间,就想到了问题的答案。
  胡濙十分沉着的说道:“陛下说,瓦剌女子本该死,可怀了稽戾王的孩子,若非如此,那女子,早就死于德胜门之下了。”
  “哦。”孙太后反而未曾生气,她的表情从暴怒慢慢的恢复了平静,似乎是有些怅然的说道:“是本宫,欠考虑了,还是陛下勇武、英明,做事周全。”
  “今日之事繁多,本宫心绪不定,你且先退下吧。”
  胡濙松了口气,俯首说道:“臣告退。”
  慈宁宫内变的十分的平静,那么多的缇骑排成了人墙,而且直接由午门排到了太庙之下。
  孙太后自然是认得永乐剑,陛下想要做什么,她多少猜到了些。
  但是她拦得住吗?!
  陛下在朝堂之上,朝议迎回朱祁镇之后,整个京师一片素缟。
  从文华楼望出去,数个坊间夜里都挂上了白灯楼,那些灯笼,照亮了土木堡天变中死不瞑目的亡魂们,回家的路。
  京营在皇帝的手中立刻就动了起来,枕戈待旦,稍有异动,就是大军入城。
  缇骑们、军官、掌令官、在廷文武闻风而动,赶到了讲武聚贤阁下,随时等待皇帝一声令下,就会取了他儿子的脑袋。
  七尺终当以死报君,就是缇骑、军官、掌令官、大明京营,真实写照。
  当安排了部里之事之后,六部尚书带着大量文官立刻到了讲武堂里,请求觐见。
  天下可还有对她儿子忠心耿耿的朝臣?
  至少在京师并没有。
  至少六部大九卿,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儿子说那么一句话。
  是朝臣不忠吗?
  但能怪到朝臣头上吗?
  孙太后坐直了身子对着宫宦们说道:“这几日,本宫要吃斋念佛,为我儿超度,有什么事,也莫要打扰了。”
  “是。”众多宦官领命。
  胡濙走出了慈宁宫,重重的松了口气,太后并没有问,葬礼何制,何等谥号,人都已经死了,再谈这些,便无甚意义了。
  胡濙匆匆前往了太庙,正好迎面碰到了朱祁钰,准备打马前往讲武堂。
  他赶忙迎了上去复命,事无巨细的将慈宁宫里的事儿,说的明明白白。
  “圣旨都下了印,发下去吧。”朱祁钰听着胡濙的问话,也算是知道了孙太后,并不算管朱祁镇的身后事了,也管不着了。
  对于孙太后而言,甚至孙忠家里也不再那么重要,如何保证自己的血亲的孙子,活下去,就是孙太后现在最大的事儿。
  朱祁镇的罪己诏,朱祁镇的谥号,朱祁镇的以民礼葬这些圣旨,都在文渊阁压着了,可以通传天下了。
  杀人,自然要诛心。
  胡濙面色犹豫的说道:“陛下,还有一事,稽王府还有几个王妃嫔,膝下无子,是按着旧例一并殉葬吗?”
  朱祁钰想了想摇头说道:“稽戾王已经削籍为民了,没必要殉葬,就在稽王府待着吧,大明不缺她们那点口粮。”
  朱祁镇一辈子可能就做了一件为人称赞的事儿,那就是停止妃嫔殉葬。
  但是朱祁钰却是知道,在原来的历史线里,明代宗的唐贵妃就被朱祁镇给殉了。
  若非汪皇后有个女儿还未长大,汪皇后大概也是要殉葬。
  而且朱祁镇停止妃嫔殉葬这件事,到底是朱祁镇本身下的敕,还是他的儿子朱见深下的圣旨,给他废物老爹脸上贴金,也无法考究了。
  “陛下仁善,德被天下,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这个饱受诟病的人殉制度,终于给停了。
  其实胡濙确切的知道,人殉制度的问题在哪里。
  太祖皇帝当年搞人殉,是为了给朱允炆这个皇太孙登基铺路而已。
  到了太宗文皇帝的时候,太宗文皇帝为了自己的名位二字,全面模仿太祖皇帝的制度。
  这人殉制度就成了惯例。
  陛下今天废了这人殉制度,那是盛德之事,这并不会影响到朱祁钰皇帝的法理,来自于列祖列宗,而非禅让。
  这一点是很明确的,大明并不是一个故步自封,抱着祖宗之法得过且过的日子。
  朱祁钰翻身上马,对着胡濙说道:“胡尚书,葬礼之时,就有劳礼部了。”
  “臣恭送陛下!”胡濙长揖,抬头看着陛下策马奔腾越来越远的模样,这模样,颇有当年太宗文皇帝之风。
  朱祁钰来到了聚贤阁,翻身下马说道:“三经厂现在印教科书的是活儿是不是特别繁重?还有空闲的吗?”
  朱祁钰的第一册的《国富论》结合大明的实际情况,已经写得差不多了,这两三天就能定稿。
  大明的财经事务不能这么烂下去了,太糟心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