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我来,我见,我改变
橑阳(左权县),位于太行山脊,地势颇高,依山傍水。
从涉赶到橑阳,的确是耗费了赵括很长的时间,主要就是因为赵国内极其不发达的交通,使得赶路也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骑士在前方开路,那些韩国的民众,就跟随在赵括的周围,拖家带口的,看起来就好像是马服君在押着他们前进。故而,当他们这一批人刚刚赶到橑阳的时候,即刻就有当地的官吏走了出来。
烈日高照,这阳光实在是有些耀眼,看向远处的时候,满是光晕,看不清道路。自从赵括赶来之后,还是初次见识到了这样强烈的阳光,邯郸的四季较为平均,冬季不是很冷,夏季也不是很热。
橑阳令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夫,模样肃穆,一丝不苟的站在道路旁,县尉领着县中武士,站在两旁,看着韩国的贼寇,虎视眈眈,橑阳令快步走到了赵括的面前,恭恭敬敬的朝着赵括俯身行礼,赵括急忙下车回礼。这位橑阳令看起来很古板,纵然是面对赵括,也没有过于激动,非常的平静。
看着那些跟随赵括赶来的韩国民,县令皱着眉头,询问道:“这些都是您的俘虏吗?”
赵括摇着头,说道:“他们是上党的韩人,没有人愿意收纳他们,所以我带着他们来到了这里,我听闻,橑阳的土地肥沃,只是缺少耕作的人手。上党的韩人,都是老实本分的农夫,若是您可以收留他们,给与他们一块能够开垦的土地,我想会有更多的流亡韩人来到这里,户籍的增加对橑阳来说,是一件好事啊。”
“我想请您好好想想这件事。”
县令抚摸着下巴,看着那些韩人,不假思索的说道:“我会收留他们的,不过,如今是无法让他们从事农桑,我会让他们负责县城的修筑,砍伐等事情,不会饿着他们。”,赵括这才点了点头,笑着说道:“他们会感谢您的恩德,您是一个贤人啊。”,县令摇着头,说道:“我是因为要与您结交,所以才答应收留他们的,怎么能算是贤人呢?”
赵括一愣,惊讶的看着他。
县令带着他们走进了橑阳,而县丞却是帮着去安排好那些韩人,县令也就给赵括介绍了自己,他唤作赵禹。禹这个名,还真不是寻常人敢用的,以此看来,他的出身应该是不低的。只是,听到他的名字,跟随在身后的狄似乎知道什么,跟在赵括的身边,一直都想要跟他说话。
赵括没有理会他,狄急得团团转。
县令将赵括带进了府内,来款待他,宴席并不是非常的丰盛,有些朴素,这让赵括有些高兴,他最害怕的就是各地的官吏为了迎接他,铺张浪费,百姓们都吃不起饱饭,怎么能再浪费呢?赵括坐在上位,县令坐在他的身边,两人谈起了县中的政务,狄拉着一旁的戈,低声对他说道:
“我听说过这位县令。”
戈瞥了他一眼,他的脸上写满了“快问我”,戈只是哦了一声,别过头去,不再理会他,狄等了片刻,也等不到戈来问自己,就只能拉着戈的手,低声对他说道:“我听闻,这位赵禹,出身宗室,为人正直,从不说假话,向来实话实说,邯郸有不少人敬重他的诚实,因此得到了上君的宠爱。”
“所以上君让他做了个县令?”,戈有些不信。
狄继续说道:“他最初是被拜为御史,又拜为司过,又为代郡守,为云中郡丞...哈哈哈,没有想到,今日竟是成了县令,据说,上君曾跟他询问是否可以接纳上党,他建议上君收下上党,还说什么无论收不收上党,秦国与赵国的战争都无法避免,后来战争失利,上君将他叫过去,询问他为什么会失败。”
“他竟然告诉上君:这是因为您整天想着接纳贤才,却不想着如何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这是赵国失败的原因啊。”
戈来了兴趣,问道:“他真是这样说的?”
“是啊,这件事,邯郸人人皆知啊,上君爱惜他的才能,没有杀掉他,后来又让他出使...哈哈哈,您说这样的人可以担任使者吗?果然又失败了,上君便将他赶出了王宫...”
就在他们谈论的时候,赵括却已经被面前的赵禹弄得有些头晕,赵禹对他说:我原先也没有太理会底层的官吏,不知道他们为恶的情况,因为他们的管理很有成效,所以知道了他们作恶,也没有在意,听闻您要惩治各地的官吏,又允许众人赎罪,我才急忙将恶吏抓起来,安排了各地举荐的有道德的贤人,您还会惩罚我吗?
赵括目瞪口呆,实在不知该如何回答他。这人不该担任县令,他应该在王宫里担任御史或者司过,尤其是司过这种专门上谏,指出君王不足之处的官职,最适合这样的人来担任啊。赵括心里想着,结束了宴席,回到了赵禹为自己安排的屋内,狄,戈,韩非早已在等待着他。
等到赵括赶来,狄急忙将自己知道的又告诉了他,赵括这才恍然大悟。戈有些敬佩的说道:“看来这位县令还是个正直的人。”,赵括却隐隐觉得,用正直来形容他,似乎有些不对,应该用诚实来形容他。只可惜,太过诚实的人,向来就是被众人所不喜的人,众人都喜欢与诚实的人结交,又厌恶太过诚实的人。
赵禹的确说了实话,在知道赵括要前来之后,他的确是将整个橑阳的官吏都惩治了一遍,赵括走到地方上的时候,看到官吏们亲切的帮助百姓的场面,他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似乎是完成了。赵禹陪同他,在县里的各地都巡视了一番,县里的百姓们都非常的激动,围在赵括的周围。
徒步走在耕地边沿上,赵禹忧心忡忡的对赵括说道:“这几年的收成都不是很好,可是税赋却还是很高,上一年,我的县里有八十四位饿死的百姓,我向邯郸上奏,请求降低这里的税赋,又告诉邯郸我这里的伤亡情况,邯郸因为我饿死百姓的罪行,罚了我两年的俸禄。”
“没有俸禄,我也没有办法救济百姓了,今年的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了。”
赵括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各地出现饿死的情况,都是很少会给邯郸上报准确的数量,尽量往少里说,免得招来灾祸,也就这位,实话实说,连俸禄都给说没了。赵括对他说道:“我与国相魏无忌曾谈论过这些事情,请您放心吧,今年赵国会减轻徭役税赋,给与各地百姓修养的时间。”
赵禹点了点头。
赵括离开了这里,此处的百姓与韩人一同出城送别。赵括还是非常开心的,他已经能感受到,自己的巡视已经起到了作用,在随后赶到的几座城池里,他看到了那些“改过自新”的官吏,看到了那些开心而害怕的百姓,百姓因为官吏的转变而开心,却又因为担心他们变回去而害怕。
赵括只是告诉各地的官吏,自己往后会常常派人在各地巡查官吏的情况,提拔有功劳的贤吏,惩罚害民的恶吏。而他的确是在思考这件事,如果没有针对官吏的监察制度,官吏为非作歹,那是必然的事情,虽然贵族都有基本的道德操守,可是他们的道德操守里并不包括善待这些底层的小民。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名臣是因为受到百姓的爱戴而扬名的,更多的是因为爱士,因为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因为能让君王不受侮辱而成为名臣。在百年后的汉朝,认可了儒家思想之后,才涌现出了一批被百姓依依不舍的送别的贤臣,如今是不存在的。秦国最先设立了官吏的监察制度。
说起来,也不算是监察制度,只是县令必须要时刻注意各乡里的情况,而乡里官吏的政绩也与当地百姓的耕作情况息息相关,故而他们不敢像赵国官吏这样敷衍了事。
赵括如此前往赵国各地,除却要整顿吏治之外,更加重要的,是他想要看清这个时代,他脑海里有很多的制度,他想要用这些制度来改变这个时代,可是在那之前,他必须要非常的了解这个时代,哪怕是前身赵括的记忆,也没有太多关于百姓和乡野的情况,贵者又怎么会在意这些呢?
赵括大概是赵国...又或者是全天下最为奇特的贵族。
赵括如今最先想到的,就是刺史制度与都邮制度。这两个制度都诞生汉朝,他之所以知道,还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各州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官,向君王汇报地方的情况,郡里设都邮,巡查各县,凑集县城的资料与情况,赵括还记得三国演义里张飞怒鞭都邮....就是打了负责监察县城的官吏。
说起来,他们还都是赵括的后人呢,马超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而马援,正是马服君的后人....所以那位锦马超,就是自己未来的子孙?
赵括急忙摇了摇头,不再胡思乱想,再次想起了监察制度,在当下,赵国并没有完善的监察制度,这是因为贵族觉得君主派人来监察自己,这是对自己的不信任,骄傲的贵族会将这作为自己的耻辱,他们会选择自杀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赵括并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或许只有像秦国这样改变了贵族政治的国家,才能成立完善的监察制度吧。
赵括不由得揉了揉额头,或许,可以让他们以考察官吏的政绩为由来进行监察?
需要赵括去思索的事情还很多,只是,他看到的远比自己想象到的更加的困难,越是远离邯郸,他看到的百姓也就越发的悲惨,在这些高贵者也不会轻易注视到的角落里,百姓们蜷缩在一起,赵括看到那些目光呆滞,行尸走肉一样的百姓,他们甚至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裳,衣不蔽体,官吏们大概是觉得他们这样拜见马服君很不优雅,禁止他们外出。
故而他们只是躲在门缝的后面,露出那麻木的眼神,观察着外面的情况,哪怕是赵括走进了他们的院落里,他们也只是机械般的起身,行礼,一言不发。面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并不激动,他们也不知道马服君是谁,很多人一生也没有走出过这乡邑,这反而是令他们庆幸的事情,因为那些走出了乡邑的年轻人,很少有再回来的。
即使回来了,也是拖着残疾的身体与心,疲惫不堪的倒在乡邑里,偶尔讲起战争的残酷,让众人更加的惊惧。
赵国有很多这样的百姓,比起他们,邯郸周围的百姓算是幸福的,赵国的税收,在经历了数次的变革之后,如今是是按着耕地面积来计算收成,再统一收税,而这个计算耕地的面积,却不是每年都要计算的,这就造成了百姓们即使耕地荒废,收成降低,却还是要以规定好的标准交税。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各国都进行了改革,最早是齐国,他们选择以户为单位,将集体的耕地化为个体,按着家庭资产进行收税,这就不会造成百姓被税收所杀的情况,而魏国也是通过由国家来直接控制粮食的买卖和价格的平籴法进行了税收改革,做的最彻底的还是秦国。
秦国直接下令承认土地的私有,随即按着田租,口赋,力役三种形式进行收税,虽然秦国的税收很高,可是按着每年的粮产情况与个人资产进行税收,就绝对不会逼死百姓。
唯独赵国,迟迟没有动静,哪怕再多的百姓破产成为奴隶,再多的贵族收集大量的耕地却缴纳原先规定好的税赋,也没有人去理会,直到马服君赵奢出现,并且负责赵国的税收之后,他察觉到了不对,他处死了拥有大量耕地却缴纳小额税收的贵族,并且重新计算了赵国的耕地与粮产情况。
只可惜,赵奢逝世之前的最后一次统计,竟也成为了赵国的最后一次统计。
除却这离谱的税收,还有就是徭役,赵国会时常发动百姓服役,有时去作战,有时去修建,抽走了青壮,还要他们按着标准缴纳税赋,这就有些过分,就是徭役最为频繁的秦国,也是绝对不允许在农忙的季节里发动徭役,只有傻呵呵的赵国,才会在秋收的季节里抽调青壮去修建都城。
无情的战争,离谱的税收,愚蠢的徭役,一座座大山压在了赵人的身上,让他们无法抬起头,甚至是直起腰。
“我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赵括坚定的对韩非说道。
从涉赶到橑阳,的确是耗费了赵括很长的时间,主要就是因为赵国内极其不发达的交通,使得赶路也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骑士在前方开路,那些韩国的民众,就跟随在赵括的周围,拖家带口的,看起来就好像是马服君在押着他们前进。故而,当他们这一批人刚刚赶到橑阳的时候,即刻就有当地的官吏走了出来。
烈日高照,这阳光实在是有些耀眼,看向远处的时候,满是光晕,看不清道路。自从赵括赶来之后,还是初次见识到了这样强烈的阳光,邯郸的四季较为平均,冬季不是很冷,夏季也不是很热。
橑阳令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夫,模样肃穆,一丝不苟的站在道路旁,县尉领着县中武士,站在两旁,看着韩国的贼寇,虎视眈眈,橑阳令快步走到了赵括的面前,恭恭敬敬的朝着赵括俯身行礼,赵括急忙下车回礼。这位橑阳令看起来很古板,纵然是面对赵括,也没有过于激动,非常的平静。
看着那些跟随赵括赶来的韩国民,县令皱着眉头,询问道:“这些都是您的俘虏吗?”
赵括摇着头,说道:“他们是上党的韩人,没有人愿意收纳他们,所以我带着他们来到了这里,我听闻,橑阳的土地肥沃,只是缺少耕作的人手。上党的韩人,都是老实本分的农夫,若是您可以收留他们,给与他们一块能够开垦的土地,我想会有更多的流亡韩人来到这里,户籍的增加对橑阳来说,是一件好事啊。”
“我想请您好好想想这件事。”
县令抚摸着下巴,看着那些韩人,不假思索的说道:“我会收留他们的,不过,如今是无法让他们从事农桑,我会让他们负责县城的修筑,砍伐等事情,不会饿着他们。”,赵括这才点了点头,笑着说道:“他们会感谢您的恩德,您是一个贤人啊。”,县令摇着头,说道:“我是因为要与您结交,所以才答应收留他们的,怎么能算是贤人呢?”
赵括一愣,惊讶的看着他。
县令带着他们走进了橑阳,而县丞却是帮着去安排好那些韩人,县令也就给赵括介绍了自己,他唤作赵禹。禹这个名,还真不是寻常人敢用的,以此看来,他的出身应该是不低的。只是,听到他的名字,跟随在身后的狄似乎知道什么,跟在赵括的身边,一直都想要跟他说话。
赵括没有理会他,狄急得团团转。
县令将赵括带进了府内,来款待他,宴席并不是非常的丰盛,有些朴素,这让赵括有些高兴,他最害怕的就是各地的官吏为了迎接他,铺张浪费,百姓们都吃不起饱饭,怎么能再浪费呢?赵括坐在上位,县令坐在他的身边,两人谈起了县中的政务,狄拉着一旁的戈,低声对他说道:
“我听说过这位县令。”
戈瞥了他一眼,他的脸上写满了“快问我”,戈只是哦了一声,别过头去,不再理会他,狄等了片刻,也等不到戈来问自己,就只能拉着戈的手,低声对他说道:“我听闻,这位赵禹,出身宗室,为人正直,从不说假话,向来实话实说,邯郸有不少人敬重他的诚实,因此得到了上君的宠爱。”
“所以上君让他做了个县令?”,戈有些不信。
狄继续说道:“他最初是被拜为御史,又拜为司过,又为代郡守,为云中郡丞...哈哈哈,没有想到,今日竟是成了县令,据说,上君曾跟他询问是否可以接纳上党,他建议上君收下上党,还说什么无论收不收上党,秦国与赵国的战争都无法避免,后来战争失利,上君将他叫过去,询问他为什么会失败。”
“他竟然告诉上君:这是因为您整天想着接纳贤才,却不想着如何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这是赵国失败的原因啊。”
戈来了兴趣,问道:“他真是这样说的?”
“是啊,这件事,邯郸人人皆知啊,上君爱惜他的才能,没有杀掉他,后来又让他出使...哈哈哈,您说这样的人可以担任使者吗?果然又失败了,上君便将他赶出了王宫...”
就在他们谈论的时候,赵括却已经被面前的赵禹弄得有些头晕,赵禹对他说:我原先也没有太理会底层的官吏,不知道他们为恶的情况,因为他们的管理很有成效,所以知道了他们作恶,也没有在意,听闻您要惩治各地的官吏,又允许众人赎罪,我才急忙将恶吏抓起来,安排了各地举荐的有道德的贤人,您还会惩罚我吗?
赵括目瞪口呆,实在不知该如何回答他。这人不该担任县令,他应该在王宫里担任御史或者司过,尤其是司过这种专门上谏,指出君王不足之处的官职,最适合这样的人来担任啊。赵括心里想着,结束了宴席,回到了赵禹为自己安排的屋内,狄,戈,韩非早已在等待着他。
等到赵括赶来,狄急忙将自己知道的又告诉了他,赵括这才恍然大悟。戈有些敬佩的说道:“看来这位县令还是个正直的人。”,赵括却隐隐觉得,用正直来形容他,似乎有些不对,应该用诚实来形容他。只可惜,太过诚实的人,向来就是被众人所不喜的人,众人都喜欢与诚实的人结交,又厌恶太过诚实的人。
赵禹的确说了实话,在知道赵括要前来之后,他的确是将整个橑阳的官吏都惩治了一遍,赵括走到地方上的时候,看到官吏们亲切的帮助百姓的场面,他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似乎是完成了。赵禹陪同他,在县里的各地都巡视了一番,县里的百姓们都非常的激动,围在赵括的周围。
徒步走在耕地边沿上,赵禹忧心忡忡的对赵括说道:“这几年的收成都不是很好,可是税赋却还是很高,上一年,我的县里有八十四位饿死的百姓,我向邯郸上奏,请求降低这里的税赋,又告诉邯郸我这里的伤亡情况,邯郸因为我饿死百姓的罪行,罚了我两年的俸禄。”
“没有俸禄,我也没有办法救济百姓了,今年的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了。”
赵括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各地出现饿死的情况,都是很少会给邯郸上报准确的数量,尽量往少里说,免得招来灾祸,也就这位,实话实说,连俸禄都给说没了。赵括对他说道:“我与国相魏无忌曾谈论过这些事情,请您放心吧,今年赵国会减轻徭役税赋,给与各地百姓修养的时间。”
赵禹点了点头。
赵括离开了这里,此处的百姓与韩人一同出城送别。赵括还是非常开心的,他已经能感受到,自己的巡视已经起到了作用,在随后赶到的几座城池里,他看到了那些“改过自新”的官吏,看到了那些开心而害怕的百姓,百姓因为官吏的转变而开心,却又因为担心他们变回去而害怕。
赵括只是告诉各地的官吏,自己往后会常常派人在各地巡查官吏的情况,提拔有功劳的贤吏,惩罚害民的恶吏。而他的确是在思考这件事,如果没有针对官吏的监察制度,官吏为非作歹,那是必然的事情,虽然贵族都有基本的道德操守,可是他们的道德操守里并不包括善待这些底层的小民。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名臣是因为受到百姓的爱戴而扬名的,更多的是因为爱士,因为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因为能让君王不受侮辱而成为名臣。在百年后的汉朝,认可了儒家思想之后,才涌现出了一批被百姓依依不舍的送别的贤臣,如今是不存在的。秦国最先设立了官吏的监察制度。
说起来,也不算是监察制度,只是县令必须要时刻注意各乡里的情况,而乡里官吏的政绩也与当地百姓的耕作情况息息相关,故而他们不敢像赵国官吏这样敷衍了事。
赵括如此前往赵国各地,除却要整顿吏治之外,更加重要的,是他想要看清这个时代,他脑海里有很多的制度,他想要用这些制度来改变这个时代,可是在那之前,他必须要非常的了解这个时代,哪怕是前身赵括的记忆,也没有太多关于百姓和乡野的情况,贵者又怎么会在意这些呢?
赵括大概是赵国...又或者是全天下最为奇特的贵族。
赵括如今最先想到的,就是刺史制度与都邮制度。这两个制度都诞生汉朝,他之所以知道,还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各州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官,向君王汇报地方的情况,郡里设都邮,巡查各县,凑集县城的资料与情况,赵括还记得三国演义里张飞怒鞭都邮....就是打了负责监察县城的官吏。
说起来,他们还都是赵括的后人呢,马超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而马援,正是马服君的后人....所以那位锦马超,就是自己未来的子孙?
赵括急忙摇了摇头,不再胡思乱想,再次想起了监察制度,在当下,赵国并没有完善的监察制度,这是因为贵族觉得君主派人来监察自己,这是对自己的不信任,骄傲的贵族会将这作为自己的耻辱,他们会选择自杀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赵括并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或许只有像秦国这样改变了贵族政治的国家,才能成立完善的监察制度吧。
赵括不由得揉了揉额头,或许,可以让他们以考察官吏的政绩为由来进行监察?
需要赵括去思索的事情还很多,只是,他看到的远比自己想象到的更加的困难,越是远离邯郸,他看到的百姓也就越发的悲惨,在这些高贵者也不会轻易注视到的角落里,百姓们蜷缩在一起,赵括看到那些目光呆滞,行尸走肉一样的百姓,他们甚至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裳,衣不蔽体,官吏们大概是觉得他们这样拜见马服君很不优雅,禁止他们外出。
故而他们只是躲在门缝的后面,露出那麻木的眼神,观察着外面的情况,哪怕是赵括走进了他们的院落里,他们也只是机械般的起身,行礼,一言不发。面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并不激动,他们也不知道马服君是谁,很多人一生也没有走出过这乡邑,这反而是令他们庆幸的事情,因为那些走出了乡邑的年轻人,很少有再回来的。
即使回来了,也是拖着残疾的身体与心,疲惫不堪的倒在乡邑里,偶尔讲起战争的残酷,让众人更加的惊惧。
赵国有很多这样的百姓,比起他们,邯郸周围的百姓算是幸福的,赵国的税收,在经历了数次的变革之后,如今是是按着耕地面积来计算收成,再统一收税,而这个计算耕地的面积,却不是每年都要计算的,这就造成了百姓们即使耕地荒废,收成降低,却还是要以规定好的标准交税。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各国都进行了改革,最早是齐国,他们选择以户为单位,将集体的耕地化为个体,按着家庭资产进行收税,这就不会造成百姓被税收所杀的情况,而魏国也是通过由国家来直接控制粮食的买卖和价格的平籴法进行了税收改革,做的最彻底的还是秦国。
秦国直接下令承认土地的私有,随即按着田租,口赋,力役三种形式进行收税,虽然秦国的税收很高,可是按着每年的粮产情况与个人资产进行税收,就绝对不会逼死百姓。
唯独赵国,迟迟没有动静,哪怕再多的百姓破产成为奴隶,再多的贵族收集大量的耕地却缴纳原先规定好的税赋,也没有人去理会,直到马服君赵奢出现,并且负责赵国的税收之后,他察觉到了不对,他处死了拥有大量耕地却缴纳小额税收的贵族,并且重新计算了赵国的耕地与粮产情况。
只可惜,赵奢逝世之前的最后一次统计,竟也成为了赵国的最后一次统计。
除却这离谱的税收,还有就是徭役,赵国会时常发动百姓服役,有时去作战,有时去修建,抽走了青壮,还要他们按着标准缴纳税赋,这就有些过分,就是徭役最为频繁的秦国,也是绝对不允许在农忙的季节里发动徭役,只有傻呵呵的赵国,才会在秋收的季节里抽调青壮去修建都城。
无情的战争,离谱的税收,愚蠢的徭役,一座座大山压在了赵人的身上,让他们无法抬起头,甚至是直起腰。
“我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赵括坚定的对韩非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