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祠
传旨太监员也未想到林文镜住的这么偏, 皇帝千里迢迢要赏赐他, 只看赏下的东西就知是极受看重的, 到了业州便敲锣打鼓, 身后拉着一车车的东西, 一路从城里到招摇到了城外。
传旨太监好歹还是坐在马上的, 到了地方却得爬山, 小道又窄又陡,他手里捧着御诏走在前头,身后跟着大队民夫兵丁, 一人一边抬着箱子抬上石阶,虽则天气凉爽,走了一路也依旧口干舌燥, 那传旨太监员清清喉咙先叩开了竹屋柴门。
传旨且得有些闲话, 天底下头一样会拿腔作势的不是戏台上的戏子,而是深宫里的太监, 可传旨太监一看这林文镜身居陋室还让皇帝牵挂, 赏下这许多东西来, 便立在门外客客气气唤他的名字, 请他出来领旨。
等得许久也没动静, 这才提高了声音,屋前屋后统共这么巴掌大点的地方, 莫不是不在家,还想就地坐下干脆等人回来, 竹门“吱呀”一声打开了, 先出来半张竹椅。
林文镜依旧坐在那张竹制滚椅上,叶凝把他推了出来,传旨太监一怔,一个女人一个跛子,圣谕上却没说他是个残废,传旨太监员迟疑一声:“你就是林文镜?”隔得许久才听见一管火烧过的暗哑嗓音,答他一句是。
先还想说速速跪下接旨,一看这人断了腿,可就是断了腿,也得伏下接旨,跟着就又知道这是个瞎子,全凭耳朵来听。
叶凝扶起林文镜,他虽然清瘦,到底是男人,叶凝一个人竟能勉力扶住,传旨太监员一个眼色,跟在身后的人出来帮手,一边一个扶着他,两条腿无知无觉弯曲不得,整个人伏在地上。
叶凝紧紧咬牙忍耐,一句话也不说,两个人听了圣旨,依旧还扶他坐到椅上,接过御诏,捧在手里,叶凝将将站定,林文镜喉咙里传出嘶哑声:“请御使稍等。”要写一封信交给正元帝以谢其恩。
千里迢迢来都来了,也不在乎这一时三刻,他一个废人还能写些什么,不过就是满口歌功颂德的话,可传旨太监员心知皇帝对这人倒很看重,未来之前也当他是隐世高人,说不得皇帝赏赐之后就要封官,便是袁相,也没得过这样多的赏赐。
待看见出来一个断腿盲眼的,还不信他就是林文镜,把他从上到下看了又看,确是个瞎子跛子,自己这马屁是拍不上了,便露出娇矜之意来。
叶凝取了竹叶泡茶,请他在院中石凳稍坐,自己进去磨墨写信,屋里寂无人声,二十来只箱子这院子里连放都放不下,这两人住在深山,日子清贫,乍然间得了这么一大笔的财富,也不知有没有福消受。
两千贯钱两百匹绢,一路吹打过来也不知惹了多少人的眼,这一个瞎子一个女子,又住在山间,守着这些只怕明天就被人害了性命。
传旨太监员掀着袍袖给自己扇风,竹林里坐得久了,果然凉爽,倒去了些浮躁意,吃了两三杯淡茶,看看这家里确是穷得很,想着回去要怎么禀报。
隔得许久,才取出一封信来,叶凝交托上去:“请御使代为传达,多赖赏赐,心中感念。”说着打开箱子,从里头取出五十贯钱来,奉给传旨太监员。
跑了这么一趟,路上如此奔波,只得五十贯钱,传旨太监把手一挥,自有人接住,这些东西暂时放在院中,告辞下山去。
卫善来时,就见院子里头堆满了箱子,一只叠着一只,她一看便知是内库赏下来的东西,姑姑虽写了信来说有诸多赏赐,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掀开箱子上的锁扣,里边绢帛光华灿烂,叶凝看见她便笑:“还得寻几个人拖下山去,换成钱来。”
正元帝赐下这些,本就是给他当钱用的,可已经有二千贯钱了,还特意去换作甚,九月里皮子才卖得出价,绢帛价贱,这时候换钱也太亏本了。
“叶姨要换就等明春丝物还未织出来的时候换,那会儿价钱最贵。”卫善挠挠脸儿,也不知她要干什么,林先生也不会想要拿这些钱在乡间当个田舍翁的。
叶凝手上切着鱼肉,笑了一声:“果然是当家了,还知道初春丝贵。”笑完问她,“你日日从城中来,可去书场听过书?”
卫善还没往书场去过,卫敬尧把卫家业州一大片土地全给了卫善,从此就算是公主的田庄,正元帝还没给的,小叔叔全给她补上。
就在秋收之后,卫善派卫管事到田庄中去,一把火烧了卫管事辛苦换算的田地租子,报的就是虚数,统共五万多两银子,折成谷子,得有几万担粮食。
永安公主免去佃户十三年的田租,而田庄里这些佃户,便都是公主的佃户了,还有富人带田来投,肯当公主家奴,只为求一个出身。
烧田租债券那一天卫善换了衣裳立在人群里看,卫管事命人敲了锣在田庄里来回奔上一圈,把人都叫到晒谷场来,当着所有佃户的面,宣扬了公主恩德,跟着一把火把这十三年的陈年旧债全都烧尽了。
卫管事挨家挨户的算帐,田庄上人都知道,这个老先生也不是不好说话,可十三年的田租也确是要交,到哪儿都没有白种了田地白吃了粮食,却分文不交的道理。
何况一十三年时移世易,还有积蓄成富户的人家,原来的旧债也是到了该还的时候,卫管事人虽和气,身后却跟着兵丁,一看这两个当兵的,那是怎么也不敢硬顶。
有几家困难的便饶去三五担,若有那挑事的刺头,领着人找着锄头就要来“讲道理”,卫管事便笑一笑:“公主来时,护驾的便有千人,要我说,你们倒不如去城中哀求,公主心善,这一片田地又是她的,十月里是卫王诞辰,你们多去卫王祠里献些香花鲜果,公主知道了,许就免去这一片田租了。”
这些人也是无法可想了,果然陆陆续续往卫王坟去,这坟里埋得许多人,建了一个大坟包,说里面就埋着卫王和他的将士,多是业州人,每岁清明飘钱中元供饭下元点灯,四时都不曾少。
卫家回来了,就在卫王坟前盖庙立碑,这事儿城中人人尽知,山后还要立卫王夫人墓,建得楼阁宝塔,农闲时还有人去赚一天百文的工钱。
卫王祠还未修成便香火鼎盛,市井商户小贩看见,都在寺前摆摊,这是民间庙宇,有卫敬尧在,官府也不能过问,何况建成之时落葬,永安公主还要亲自致祭。
拜得人多了,便有传言说永安公主感念民人不忘其父,想降惠于民,免去田租,传言越来越多越来越盛,这些佃户早就等着,心里惴惴,心中不信这几万担的粮石还能一笔勾销?
不意真有此事,个个欣喜,家家拿了锅勺出来敲击,比十月里的秋收节还更欢欣,本来当今年收的粮食总有一大半儿要交出去,分明是丰年只怕连肉都难吃上一口,没料着不仅免去了前十三年的,连今岁要交的粮食也能稍减两成。
这一笔结结实实记在卫善身上,她站在人群里,看这些人先惊后喜,有喜极相拥的母亲女儿,也有老泪纵横的年老翁妪,家里的劳力汉子身上背的重担一下子轻了许多。
原来那些个挑唆乡人闹事的庄头,都被卫管事提了出来,他既是公主的管事,身后自然跟得有兵,永安公主可是例同亲王的,往后建公主府,该有二千兵丁把守。
那几个庄头不过暗地里游说,也不敢办出什么事来,原来就有乡民念念不忘卫王恩德,此时大喜之下念了永安公主又念卫王一两个跪下冲着城中磕头,跟着就拜下一大片。
卫善退后几步,退到晒谷场边上那棵大槐树下,看着那个佃户非得把卫管事留下来,原来看他好像看仇人,此时看他便是救命的仙人,又要杀猪又要宰鸡,请他留下来过秋收节。
从此没建成的卫王祠前更是香火不断,还有农人进谢卫王,传得越来越神,有说是永安公主夜梦父母,说在地下受了香火,已成地仙,要降福祉于民。
免去的田租数额也越吹越大,本来那五万两便是往少了算的,合一合业州的粮价,哪里止这点银子,从五万两吹到十万两,越吹越多,却无人戳破,反而交口称赞,来投的佃农富户更多,短短一月,田地就多了将近千亩。
卫善闹出来的动静不小,林先生自然知道,前一半事是卫善自己办下的,连卫平也没想到小妹能办下这样的事来。
后头一半也有林先生的手笔,他从叶凝口中听见此事,良久都不则声,隔得会儿才轻笑起来:“泉下若真有知,该当高兴了罢。”跟着便提议要在卫王坟前立英烈碑,两边偏殿要立参将像,把心里日夜记挂的那些兄弟姓名都刻在墙上,供人瞻拜。
这些功德记在女孩儿身上,秦正业再是个心胸狭窄的小人,也无话可说,民间人望无有功绩再不易得,两事合为一事,隔得十三年又把卫敬禹当年事绩捧到人眼前,说书场里便有人写了传颂《卫王传》。
秦昭接到王七信时,才刚给卫善挑完了胭脂,想到她年纪渐长,花粉珠钗都能用起来,又让人去寻好珠,不拘什么挑好的送上来,大的要如龙眼,小的要似黄豆,给她缀裙角也好,缀在鞋子上也好。
手里握着鎏金牡丹纹胭脂盒子,这里头的红就似她上回契约上按手印的红,想来是喜欢这个颜色的,一拆书信,顿得一顿。
王七写得明明白白,这事是从遇见林先生之前就已经在布局的,以他所知必不是小舅的主意,不料善儿还能有这样的谋划,手指头在牡丹纹样上轻抚一回,把这胭脂盒子放到箱中,派人去寻弓箭箭囊来,把香云皮揉成红色,上头描金画一幅秋猎图送给卫善。
传旨太监好歹还是坐在马上的, 到了地方却得爬山, 小道又窄又陡,他手里捧着御诏走在前头,身后跟着大队民夫兵丁, 一人一边抬着箱子抬上石阶,虽则天气凉爽,走了一路也依旧口干舌燥, 那传旨太监员清清喉咙先叩开了竹屋柴门。
传旨且得有些闲话, 天底下头一样会拿腔作势的不是戏台上的戏子,而是深宫里的太监, 可传旨太监一看这林文镜身居陋室还让皇帝牵挂, 赏下这许多东西来, 便立在门外客客气气唤他的名字, 请他出来领旨。
等得许久也没动静, 这才提高了声音,屋前屋后统共这么巴掌大点的地方, 莫不是不在家,还想就地坐下干脆等人回来, 竹门“吱呀”一声打开了, 先出来半张竹椅。
林文镜依旧坐在那张竹制滚椅上,叶凝把他推了出来,传旨太监一怔,一个女人一个跛子,圣谕上却没说他是个残废,传旨太监员迟疑一声:“你就是林文镜?”隔得许久才听见一管火烧过的暗哑嗓音,答他一句是。
先还想说速速跪下接旨,一看这人断了腿,可就是断了腿,也得伏下接旨,跟着就又知道这是个瞎子,全凭耳朵来听。
叶凝扶起林文镜,他虽然清瘦,到底是男人,叶凝一个人竟能勉力扶住,传旨太监员一个眼色,跟在身后的人出来帮手,一边一个扶着他,两条腿无知无觉弯曲不得,整个人伏在地上。
叶凝紧紧咬牙忍耐,一句话也不说,两个人听了圣旨,依旧还扶他坐到椅上,接过御诏,捧在手里,叶凝将将站定,林文镜喉咙里传出嘶哑声:“请御使稍等。”要写一封信交给正元帝以谢其恩。
千里迢迢来都来了,也不在乎这一时三刻,他一个废人还能写些什么,不过就是满口歌功颂德的话,可传旨太监员心知皇帝对这人倒很看重,未来之前也当他是隐世高人,说不得皇帝赏赐之后就要封官,便是袁相,也没得过这样多的赏赐。
待看见出来一个断腿盲眼的,还不信他就是林文镜,把他从上到下看了又看,确是个瞎子跛子,自己这马屁是拍不上了,便露出娇矜之意来。
叶凝取了竹叶泡茶,请他在院中石凳稍坐,自己进去磨墨写信,屋里寂无人声,二十来只箱子这院子里连放都放不下,这两人住在深山,日子清贫,乍然间得了这么一大笔的财富,也不知有没有福消受。
两千贯钱两百匹绢,一路吹打过来也不知惹了多少人的眼,这一个瞎子一个女子,又住在山间,守着这些只怕明天就被人害了性命。
传旨太监员掀着袍袖给自己扇风,竹林里坐得久了,果然凉爽,倒去了些浮躁意,吃了两三杯淡茶,看看这家里确是穷得很,想着回去要怎么禀报。
隔得许久,才取出一封信来,叶凝交托上去:“请御使代为传达,多赖赏赐,心中感念。”说着打开箱子,从里头取出五十贯钱来,奉给传旨太监员。
跑了这么一趟,路上如此奔波,只得五十贯钱,传旨太监把手一挥,自有人接住,这些东西暂时放在院中,告辞下山去。
卫善来时,就见院子里头堆满了箱子,一只叠着一只,她一看便知是内库赏下来的东西,姑姑虽写了信来说有诸多赏赐,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掀开箱子上的锁扣,里边绢帛光华灿烂,叶凝看见她便笑:“还得寻几个人拖下山去,换成钱来。”
正元帝赐下这些,本就是给他当钱用的,可已经有二千贯钱了,还特意去换作甚,九月里皮子才卖得出价,绢帛价贱,这时候换钱也太亏本了。
“叶姨要换就等明春丝物还未织出来的时候换,那会儿价钱最贵。”卫善挠挠脸儿,也不知她要干什么,林先生也不会想要拿这些钱在乡间当个田舍翁的。
叶凝手上切着鱼肉,笑了一声:“果然是当家了,还知道初春丝贵。”笑完问她,“你日日从城中来,可去书场听过书?”
卫善还没往书场去过,卫敬尧把卫家业州一大片土地全给了卫善,从此就算是公主的田庄,正元帝还没给的,小叔叔全给她补上。
就在秋收之后,卫善派卫管事到田庄中去,一把火烧了卫管事辛苦换算的田地租子,报的就是虚数,统共五万多两银子,折成谷子,得有几万担粮食。
永安公主免去佃户十三年的田租,而田庄里这些佃户,便都是公主的佃户了,还有富人带田来投,肯当公主家奴,只为求一个出身。
烧田租债券那一天卫善换了衣裳立在人群里看,卫管事命人敲了锣在田庄里来回奔上一圈,把人都叫到晒谷场来,当着所有佃户的面,宣扬了公主恩德,跟着一把火把这十三年的陈年旧债全都烧尽了。
卫管事挨家挨户的算帐,田庄上人都知道,这个老先生也不是不好说话,可十三年的田租也确是要交,到哪儿都没有白种了田地白吃了粮食,却分文不交的道理。
何况一十三年时移世易,还有积蓄成富户的人家,原来的旧债也是到了该还的时候,卫管事人虽和气,身后却跟着兵丁,一看这两个当兵的,那是怎么也不敢硬顶。
有几家困难的便饶去三五担,若有那挑事的刺头,领着人找着锄头就要来“讲道理”,卫管事便笑一笑:“公主来时,护驾的便有千人,要我说,你们倒不如去城中哀求,公主心善,这一片田地又是她的,十月里是卫王诞辰,你们多去卫王祠里献些香花鲜果,公主知道了,许就免去这一片田租了。”
这些人也是无法可想了,果然陆陆续续往卫王坟去,这坟里埋得许多人,建了一个大坟包,说里面就埋着卫王和他的将士,多是业州人,每岁清明飘钱中元供饭下元点灯,四时都不曾少。
卫家回来了,就在卫王坟前盖庙立碑,这事儿城中人人尽知,山后还要立卫王夫人墓,建得楼阁宝塔,农闲时还有人去赚一天百文的工钱。
卫王祠还未修成便香火鼎盛,市井商户小贩看见,都在寺前摆摊,这是民间庙宇,有卫敬尧在,官府也不能过问,何况建成之时落葬,永安公主还要亲自致祭。
拜得人多了,便有传言说永安公主感念民人不忘其父,想降惠于民,免去田租,传言越来越多越来越盛,这些佃户早就等着,心里惴惴,心中不信这几万担的粮石还能一笔勾销?
不意真有此事,个个欣喜,家家拿了锅勺出来敲击,比十月里的秋收节还更欢欣,本来当今年收的粮食总有一大半儿要交出去,分明是丰年只怕连肉都难吃上一口,没料着不仅免去了前十三年的,连今岁要交的粮食也能稍减两成。
这一笔结结实实记在卫善身上,她站在人群里,看这些人先惊后喜,有喜极相拥的母亲女儿,也有老泪纵横的年老翁妪,家里的劳力汉子身上背的重担一下子轻了许多。
原来那些个挑唆乡人闹事的庄头,都被卫管事提了出来,他既是公主的管事,身后自然跟得有兵,永安公主可是例同亲王的,往后建公主府,该有二千兵丁把守。
那几个庄头不过暗地里游说,也不敢办出什么事来,原来就有乡民念念不忘卫王恩德,此时大喜之下念了永安公主又念卫王一两个跪下冲着城中磕头,跟着就拜下一大片。
卫善退后几步,退到晒谷场边上那棵大槐树下,看着那个佃户非得把卫管事留下来,原来看他好像看仇人,此时看他便是救命的仙人,又要杀猪又要宰鸡,请他留下来过秋收节。
从此没建成的卫王祠前更是香火不断,还有农人进谢卫王,传得越来越神,有说是永安公主夜梦父母,说在地下受了香火,已成地仙,要降福祉于民。
免去的田租数额也越吹越大,本来那五万两便是往少了算的,合一合业州的粮价,哪里止这点银子,从五万两吹到十万两,越吹越多,却无人戳破,反而交口称赞,来投的佃农富户更多,短短一月,田地就多了将近千亩。
卫善闹出来的动静不小,林先生自然知道,前一半事是卫善自己办下的,连卫平也没想到小妹能办下这样的事来。
后头一半也有林先生的手笔,他从叶凝口中听见此事,良久都不则声,隔得会儿才轻笑起来:“泉下若真有知,该当高兴了罢。”跟着便提议要在卫王坟前立英烈碑,两边偏殿要立参将像,把心里日夜记挂的那些兄弟姓名都刻在墙上,供人瞻拜。
这些功德记在女孩儿身上,秦正业再是个心胸狭窄的小人,也无话可说,民间人望无有功绩再不易得,两事合为一事,隔得十三年又把卫敬禹当年事绩捧到人眼前,说书场里便有人写了传颂《卫王传》。
秦昭接到王七信时,才刚给卫善挑完了胭脂,想到她年纪渐长,花粉珠钗都能用起来,又让人去寻好珠,不拘什么挑好的送上来,大的要如龙眼,小的要似黄豆,给她缀裙角也好,缀在鞋子上也好。
手里握着鎏金牡丹纹胭脂盒子,这里头的红就似她上回契约上按手印的红,想来是喜欢这个颜色的,一拆书信,顿得一顿。
王七写得明明白白,这事是从遇见林先生之前就已经在布局的,以他所知必不是小舅的主意,不料善儿还能有这样的谋划,手指头在牡丹纹样上轻抚一回,把这胭脂盒子放到箱中,派人去寻弓箭箭囊来,把香云皮揉成红色,上头描金画一幅秋猎图送给卫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