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四大巨头
“人都到齐了,那么,我们就开始吧!”
陈克复抬起头,目光威严而又带着几分难掩的高兴扫过下面的众人。
“最近,形势喜人啊。还记得一个月前,在那个下着磅礴大雨的夜晚,我被陛下命令留守辽东。当时把这个任命告诉大家之时,我们的心情就和那大雨一样啊。”
顿了顿,陈克复微微一笑,“不过,天佑我军,陛下护佑,我等不但留下来了。而且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以区区一万兵马,整编了数万农夫就接连与高句丽人奋战数场。夺辽东城,歼灭高于贞、高延年,金山伏击,歼灭渊太祚。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转战千里,击败近十万高句丽军,破高句丽一百余城,俘虏人口近四十万,获取钱粮无数!”
“我建议,全体起立,共同兴杯,为大隋贺,为陛下贺,也为我东北军贺!我们击败了高句丽人,夺取了辽河一线,狠狠的教训了无耻的高句丽人一顿,更一洗前两次征辽失败的耻辱!为大隋,为陛下,赢得了光荣!贺!”
与会的近三百多人,齐齐起身,手捧几上酒杯!
“为大隋贺、为陛下贺、为大帅贺、为东北军贺、贺!”
这一通也不过是套话罢了,每个人其实都十分清楚,这次他们留守辽东其实是凶险万分的。他们能活到今天,并且取得这样的骄人战绩,这一切并不是什么老天保佑,皇帝护佑。这一切,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虽然众将士也立功不小,但最大的功劳还是陈克复。
这样的事实,就是李节等人也不会有半点含糊,没有陈克复的运筹帷幄,就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辽东局面。不要说如此的战绩胜果,很有可能这留守辽东的四十多万隋军都早已经,和他们解救出来的那些二次征辽时的隋军俘虏一样,全成了高句丽贵族们庄园中的奴隶。
当然,这样话所有人都只会有心中说说,绝对不会有一个人说出口来的。大家乐呵呵的齐聚一堂,共同歌颂皇帝陛下的功德。
等一通酒完,陈克复笑道,“大隋不会忘记我们,皇帝陛下同样不会忘记我们,我们为大隋,为陛下所做的一切,陛下都看在眼中。将士们的血不会白流,立下的战功也不会埋没。限于路途遥远,此处的战斗详情一时还无法全部呈现给陛下。如今,陛下已经授命我为辽东行军元帅府行军元帅,并且让我代为赏赐提拨众有功将士!”
听到这里,每个人都是竖起了耳朵,拼死拼活为的不就是这一刻吗?功成名就,如今功已成,接下来就是名就了。
“对于辽东的局势,目光虽然十分乐观,但是我们不能被一时的胜利所蒙住了双眼。现在我军虽然扫平了辽水一线,但是整个高句丽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百足之虫,虽死不僵。接下来,必然不会再向之前的那么轻松,接下来只会是大战,恶战。这一切,陛下都早有先见之明。所以,陛下鉴于如今的辽东局势,改变了撤兵时的策略,令我等不必撤军回中原,而且必须马上趁着辽东还没有北上之时,全力组建辽东行军元帅府,再行招募十万兵马,保住现在占有的成果,对抗高句丽,以待大军再次东征。”
不过在座的众将,对于现在不回辽东,而是继续留守辽东,并没有多大的的抵触情绪。相反,除了李节外,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继续留守辽东的。
毕竟,留在辽东,他们全一个个的都是快活的土皇帝,手拥重兵,天高皇帝远。每曰吃香的吃辣的,掳掠到的钱粮那是堆积如山,就是他们分到的赏赐那也同样是满房满屋了。有钱有女人,即快活,又不会有那么多的官员来监督管制他们。这样的好曰子哪个愿意放弃,一旦回到中原,他们这些人基本上都将被调回朝中闲养着。
手中没有了兵,就没功绩,没赏赐,对于这些将领们来说,那样的曰子又有什么意思。且不见,大帅陈克复不过是来辽东一年不到,就已经封国公,拜元帅!哪个心里不羡慕,不向往。更何况,打了这么多的胜仗之后,不少人的心里都觉得,所谓的高句丽,不过就是一纸老虎,没什么可怕的。
陈克复招招手,侍立他身后的张锦,连忙端上一个金丝楠木的盒子放到陈克复的面前。看那盒子的珍贵样子,还有他的那谨慎样,所有人都明白,这盒子里定然是十分重要的东西。
轻轻一打开,陈克复从中捧出了一方大印,这是一枚金印,方方正正,通体金黄,印的上面,是一头伏着的猛虎。这就是通事舍人带来的辽东行军元帅大印。
取出大印后,陈克复又从中取出一物,却是一头赤金伏虎,只不过这头伏虎,却被从中一剖两半。这却是统兵大将手中最重要的虎符。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而这也就是符合一词的由来。
陈克复之前不过是统兵一万,而且还是禁卫,因此他并没有虎符。虎符,只有单独统兵出征的大将,如行军总管,行军大总管,行军元帅,这些大将出征之时,才会被授予虎符。
如果依照常例,陈克复被授予辽东行军元帅之职,统兵十万。那么皇帝会将他手中的一半虎符授予他,然后再加上他手中的一半,两相符合,那么他才有权调兵十万兵马。
不过如今他只是个光杆元帅,无兵无将,有的只是一万老部下,而且手中也没有那一半的虎符。所以事急从权,杨广干脆直接给他送来了一对完整的虎符。
那对虎符做的很小,赤金做成,伏虎形状。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还铭有一排文字,当两半虎符合上之时,那剖开的铭文也就显现出来。
“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辽东”
铭文的意思倒也浅白好懂,才就是在的意思,铭文的意思是,这块虎符,右半部份归属皇帝掌握,左半部份归辽东将领掌握,两块一合,就能统率辽东兵马。
当然光一块虎符也不可能就调兵的,虎符是信物,配套的还得有皇帝的诏书。就如现在,皇帝杨广发诏书,授陈克复为辽东行军元帅,再发给他虎符,那么就表示他是整个辽东的最高军事长官。有了诏书和虎符,所有的辽东军队必须服从于他的调动,违令可斩!
陈克复捧起元帅金印,虎符,皇帝诏书一一向众人宣示。接着马上又取出数块白色丝帛,提笔连续书写了数张丝帛,并且在上面连续盖上了元帅大印及他个人的私印。
“众将听令!本帅令,命李奔雷为辽东行军元帅府副元帅!”
“本帅令!命毛喜为辽东行军元帅府行军司马!”
“本帅令!命李节为辽东行军元帅府行军长史!”
副元帅、行军司马、行军长史,陈克复一下子就任命了三个行军元帅府中除他外的三个最高职位。如同一把火,一下子点燃了在座的隋军将领们的火热激……情。
李奔雷、毛喜、李节三人起身而出,挺胸迈步,走到陈克复的身前,单膝跪地,接过任命书!李奔雷当副帅,李节当行军长史,这都早在众人的预料之中,但是陈克复突然任命毛喜为行军司马,众人都有点十分惊讶。
唐时,很多重要的地方设步大都督府,也就相当于后世的军区,一般那些大都督都是由皇族遥领。军中的实职一把手,通常是由长史代行,所以在唐时,长史是一个军中二把手的职位,比副都督要高。
不过在隋朝,元帅府中,元帅是老大,一般也是由皇族亲自担任,只是名义上的统率。真正的统兵之人是副帅,副帅全是真正的名将大将。而副帅之下,是行军司马,正三品,权利很大,负责协助元帅指挥统领兵马。反而行军司马,却是个重要,却又没多大权利的职位。
行军长史,从三品,不统兵马,只负责给行军元帅出谋划策,属于元帅的秘书、谋士一类。如果元帅看重,那么行军长史所做出的策略,就能左右主导着这支部队的动向生死。反之,如果元帅不搭理他,那么他只是一个没有一兵一卒的谋士罢了。
行军元帅、行军副帅、行军司马、行军长史,这四个职位就是辽东行营的最高将领。而陈克复、李奔雷、毛喜、李节四人,也就将是辽东隋军的四大巨头。
只是此时的四巨头,唯有李节却没有半分喜悦,反而一双眼睛都要冒出火来。
(未完待续)
陈克复抬起头,目光威严而又带着几分难掩的高兴扫过下面的众人。
“最近,形势喜人啊。还记得一个月前,在那个下着磅礴大雨的夜晚,我被陛下命令留守辽东。当时把这个任命告诉大家之时,我们的心情就和那大雨一样啊。”
顿了顿,陈克复微微一笑,“不过,天佑我军,陛下护佑,我等不但留下来了。而且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以区区一万兵马,整编了数万农夫就接连与高句丽人奋战数场。夺辽东城,歼灭高于贞、高延年,金山伏击,歼灭渊太祚。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转战千里,击败近十万高句丽军,破高句丽一百余城,俘虏人口近四十万,获取钱粮无数!”
“我建议,全体起立,共同兴杯,为大隋贺,为陛下贺,也为我东北军贺!我们击败了高句丽人,夺取了辽河一线,狠狠的教训了无耻的高句丽人一顿,更一洗前两次征辽失败的耻辱!为大隋,为陛下,赢得了光荣!贺!”
与会的近三百多人,齐齐起身,手捧几上酒杯!
“为大隋贺、为陛下贺、为大帅贺、为东北军贺、贺!”
这一通也不过是套话罢了,每个人其实都十分清楚,这次他们留守辽东其实是凶险万分的。他们能活到今天,并且取得这样的骄人战绩,这一切并不是什么老天保佑,皇帝护佑。这一切,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虽然众将士也立功不小,但最大的功劳还是陈克复。
这样的事实,就是李节等人也不会有半点含糊,没有陈克复的运筹帷幄,就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辽东局面。不要说如此的战绩胜果,很有可能这留守辽东的四十多万隋军都早已经,和他们解救出来的那些二次征辽时的隋军俘虏一样,全成了高句丽贵族们庄园中的奴隶。
当然,这样话所有人都只会有心中说说,绝对不会有一个人说出口来的。大家乐呵呵的齐聚一堂,共同歌颂皇帝陛下的功德。
等一通酒完,陈克复笑道,“大隋不会忘记我们,皇帝陛下同样不会忘记我们,我们为大隋,为陛下所做的一切,陛下都看在眼中。将士们的血不会白流,立下的战功也不会埋没。限于路途遥远,此处的战斗详情一时还无法全部呈现给陛下。如今,陛下已经授命我为辽东行军元帅府行军元帅,并且让我代为赏赐提拨众有功将士!”
听到这里,每个人都是竖起了耳朵,拼死拼活为的不就是这一刻吗?功成名就,如今功已成,接下来就是名就了。
“对于辽东的局势,目光虽然十分乐观,但是我们不能被一时的胜利所蒙住了双眼。现在我军虽然扫平了辽水一线,但是整个高句丽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百足之虫,虽死不僵。接下来,必然不会再向之前的那么轻松,接下来只会是大战,恶战。这一切,陛下都早有先见之明。所以,陛下鉴于如今的辽东局势,改变了撤兵时的策略,令我等不必撤军回中原,而且必须马上趁着辽东还没有北上之时,全力组建辽东行军元帅府,再行招募十万兵马,保住现在占有的成果,对抗高句丽,以待大军再次东征。”
不过在座的众将,对于现在不回辽东,而是继续留守辽东,并没有多大的的抵触情绪。相反,除了李节外,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继续留守辽东的。
毕竟,留在辽东,他们全一个个的都是快活的土皇帝,手拥重兵,天高皇帝远。每曰吃香的吃辣的,掳掠到的钱粮那是堆积如山,就是他们分到的赏赐那也同样是满房满屋了。有钱有女人,即快活,又不会有那么多的官员来监督管制他们。这样的好曰子哪个愿意放弃,一旦回到中原,他们这些人基本上都将被调回朝中闲养着。
手中没有了兵,就没功绩,没赏赐,对于这些将领们来说,那样的曰子又有什么意思。且不见,大帅陈克复不过是来辽东一年不到,就已经封国公,拜元帅!哪个心里不羡慕,不向往。更何况,打了这么多的胜仗之后,不少人的心里都觉得,所谓的高句丽,不过就是一纸老虎,没什么可怕的。
陈克复招招手,侍立他身后的张锦,连忙端上一个金丝楠木的盒子放到陈克复的面前。看那盒子的珍贵样子,还有他的那谨慎样,所有人都明白,这盒子里定然是十分重要的东西。
轻轻一打开,陈克复从中捧出了一方大印,这是一枚金印,方方正正,通体金黄,印的上面,是一头伏着的猛虎。这就是通事舍人带来的辽东行军元帅大印。
取出大印后,陈克复又从中取出一物,却是一头赤金伏虎,只不过这头伏虎,却被从中一剖两半。这却是统兵大将手中最重要的虎符。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而这也就是符合一词的由来。
陈克复之前不过是统兵一万,而且还是禁卫,因此他并没有虎符。虎符,只有单独统兵出征的大将,如行军总管,行军大总管,行军元帅,这些大将出征之时,才会被授予虎符。
如果依照常例,陈克复被授予辽东行军元帅之职,统兵十万。那么皇帝会将他手中的一半虎符授予他,然后再加上他手中的一半,两相符合,那么他才有权调兵十万兵马。
不过如今他只是个光杆元帅,无兵无将,有的只是一万老部下,而且手中也没有那一半的虎符。所以事急从权,杨广干脆直接给他送来了一对完整的虎符。
那对虎符做的很小,赤金做成,伏虎形状。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还铭有一排文字,当两半虎符合上之时,那剖开的铭文也就显现出来。
“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辽东”
铭文的意思倒也浅白好懂,才就是在的意思,铭文的意思是,这块虎符,右半部份归属皇帝掌握,左半部份归辽东将领掌握,两块一合,就能统率辽东兵马。
当然光一块虎符也不可能就调兵的,虎符是信物,配套的还得有皇帝的诏书。就如现在,皇帝杨广发诏书,授陈克复为辽东行军元帅,再发给他虎符,那么就表示他是整个辽东的最高军事长官。有了诏书和虎符,所有的辽东军队必须服从于他的调动,违令可斩!
陈克复捧起元帅金印,虎符,皇帝诏书一一向众人宣示。接着马上又取出数块白色丝帛,提笔连续书写了数张丝帛,并且在上面连续盖上了元帅大印及他个人的私印。
“众将听令!本帅令,命李奔雷为辽东行军元帅府副元帅!”
“本帅令!命毛喜为辽东行军元帅府行军司马!”
“本帅令!命李节为辽东行军元帅府行军长史!”
副元帅、行军司马、行军长史,陈克复一下子就任命了三个行军元帅府中除他外的三个最高职位。如同一把火,一下子点燃了在座的隋军将领们的火热激……情。
李奔雷、毛喜、李节三人起身而出,挺胸迈步,走到陈克复的身前,单膝跪地,接过任命书!李奔雷当副帅,李节当行军长史,这都早在众人的预料之中,但是陈克复突然任命毛喜为行军司马,众人都有点十分惊讶。
唐时,很多重要的地方设步大都督府,也就相当于后世的军区,一般那些大都督都是由皇族遥领。军中的实职一把手,通常是由长史代行,所以在唐时,长史是一个军中二把手的职位,比副都督要高。
不过在隋朝,元帅府中,元帅是老大,一般也是由皇族亲自担任,只是名义上的统率。真正的统兵之人是副帅,副帅全是真正的名将大将。而副帅之下,是行军司马,正三品,权利很大,负责协助元帅指挥统领兵马。反而行军司马,却是个重要,却又没多大权利的职位。
行军长史,从三品,不统兵马,只负责给行军元帅出谋划策,属于元帅的秘书、谋士一类。如果元帅看重,那么行军长史所做出的策略,就能左右主导着这支部队的动向生死。反之,如果元帅不搭理他,那么他只是一个没有一兵一卒的谋士罢了。
行军元帅、行军副帅、行军司马、行军长史,这四个职位就是辽东行营的最高将领。而陈克复、李奔雷、毛喜、李节四人,也就将是辽东隋军的四大巨头。
只是此时的四巨头,唯有李节却没有半分喜悦,反而一双眼睛都要冒出火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