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7、大宋自作孽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朕承道君皇帝付托之重,十有四日,金人之师已及都城。大臣建言捐金帛,割土地,可以纾祸。赖宗社之灵,守备弗缺,久乃退师。而金人要盟,终弗可保。”
  “今肃王渡河北去未还,完颜宗翰深入南破隆德,未至三镇,先败元约,及所过残破州县,杀掠士女。朕夙夜追咎,何痛如之!已诏元主和议李邦彦,奉使许地李棁、李鄴、郑望之,悉行罢黜,又诏种师道、姚古、种师中往援三镇。”
  “朕唯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且保塞陵寝所在,誓当固守,不忍陷三镇二十州之民,以偷顷刻之安。与民同心,永保疆土,播告中外,使知朕意,仍札与三镇帅臣。钦此。”
  靖康二年(1127)三月十七日,大宋朝廷居然用明诏的形式,对外发布一通收复失地的檄文,让李宪哭笑不得。
  大宋君臣属于千古以来最奇葩的白痴,这个评价一点儿都不过分。
  就算你要撕毁盟约,就算你要增援太原、收复失地,直接出兵不就得了。居然可笑之极地首先昭告天下,生怕敌人不知道自己要出兵,甚至还把统兵将领的名单公布出去。
  谁都知道种家军、姚家军的大本营在何处,你现在把统兵将领的名单告诉敌人,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够在地图上画出行军路线,这不是通知敌人做好半路伏击的准备吗?
  李宪接到侦察兵传回来的消息,差点儿吐血的主要原因,就是第二次增援太原的战斗一开始,种师中就掉进女真鞑子的伏击圈,最后在熊岭壮烈殉国,种家军全军覆没,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种师中之死,并不是女真鞑子多么厉害,罪魁祸首就是小皇帝赵桓,还有满朝的文武大臣——不管他们是不是狗屁忠臣、奸臣,全都是出卖种师中、种师道、姚古两路大军的卖国贼!
  当然,大宋朝廷如此自作孽,满朝君臣也是有理论根基的!
  为什么要这么倒行逆施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那就是要显示小皇帝赵桓的英明神武,为了江山社稷,可以不顾生死奋起抗战。
  第二,要彰显大宋朝廷的堂堂正正,收复失地一定要师出有名,绝对不能藏着掖着。
  第三,种家军、姚家军号称大宋的擎天柱,提前把种师道、种师中、姚古的名字公布出去,实际上是准备吓唬女真鞑子,然后不战而屈人之兵。
  李宪两世为人,当然知道大宋朝廷自作孽,还有更加深层次的缘故——太上皇赵佶准备说话了!
  小皇帝赵桓迫不及待发布檄文,就是因为整个河南议论纷纷:太上道君皇帝,已经在镇江宣布复辟了!
  虽然太上皇赵佶并没有发布复辟诏书,但是满世界的人都在传说复辟的事情,那就不是空穴来风。
  对于皇家来说,天底下最大的事情并非江山社稷,而是屁股下面那把椅子的归属问题。
  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基本原则,小皇帝赵桓对于流言都不能等闲视之。率先发布宣战诏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可以吓唬贪生怕死的太上皇。
  归根结底一句话:小皇帝赵桓发布宣战诏书、派出三路大军,并非真的想增援太原,而是希望战争赶紧打起来,彻底击破太上皇的复辟阴谋!
  大宋君臣虽然都是白痴,但也不是十足的傻子。他们当然知道,只要宣战诏书发布出去,金国肯定会做出反应,战争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打起来。
  大宋朝廷的这份宣战诏书,是满朝文武一致同意的。
  不要以为奸臣才祸国,大宋朝廷忠臣祸国,开创了历史先河。
  为了保住小皇帝赵桓屁股下面的那把椅子,满朝文武齐上阵,不惜葬送大宋三路大军,你不得不服气!
  当然,对于提前暴露三路大军的行踪,李纲提出过反对意见,并且专门上书:“完颜宗翰在泽州,臣欲由邢、相间捷出上党,捣其不意,当可以逞。”朝廷不用。
  李纲的意思是:趁着完颜宗翰的注意力都在泽州的太行陉方向,我突然从邢州、相州出兵,利用白陉古道突然侧击上党,就可以打完颜宗翰一个出其不意。
  可惜的是,小皇帝赵桓认为出兵偷袭动静太小,无法震慑蠢蠢欲动的太上皇,没有同意这个出兵方案,反而命令李纲出使太上皇行宫,窥探太上皇的动静。
  李纲虽然足够忠臣,但是志大才疏,还刚愎自用。他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朝廷里面的核心利益所在,就在小皇帝赵桓面前上书进言,纯粹自己做死。
  想当初,小皇帝赵桓为了防止太上皇赵佶复辟,仓促间同意姚平仲偷袭完颜宗望的大营重启战端,是因为小皇帝赵桓突然接到一份密奏。
  前文说过,小皇帝赵桓登基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发出勤王诏命,但是江南、东南没有一兵一卒进京,这能没有问题吗?问题大大的有!
  从镇江方面过来的勤王之兵,全部被太上皇赵佶给扣留了。从江南过来的勤王之兵,全都被太上皇赵佶勒令立即返回原地。
  在这些勤王之兵里面,就有一路非常特殊的军队,那就是洞庭湖的“民军”,统兵将领就是钟相的长子钟子昂、杨幺。
  太上皇赵佶接到童贯的紧急奏报,顿时龙颜失色。
  因为赵佶心里很清楚,洞庭湖民军和“魔教”(明教)脱不了干系。如果让他们进京勤王,凭借明教的号召力,瞬间就可以召集百姓数百万。
  太上皇赵佶担心的是,如果明教弟子全力支持,小皇帝赵桓绝对可以打退金兵,甚至可以一鼓作气把幽云十六州全部收回来。
  果真如此的话,小皇帝赵桓的功劳就太大了,甚至要超过老祖宗赵匡胤、赵匡义,自己就彻底没有复辟的希望。
  想到这个恶劣后果,太上皇赵佶急令童贯出兵拦截,勒令钟子昂、杨幺“刻期返回原地”,否则以谋反论处。
  原本钟相准备通过勤王的军事行动,让大宋朝廷放弃绞杀明教弟子,两家彻底握手言和。
  接到儿子钟子昂的报告,钟相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老子自己出粮草,派兵到京城勤王,居然变成热脸贴冷屁股,说明大宋朝廷还是把明教视为死敌,真是岂有此理!如此忠奸不分的昏君,我救他干什么?还不如趁着朝廷自顾不暇,大干一场去球!
  外敌未去,又添新敌。钟相传令钟子昂和杨幺立即返回,正式树起大旗,在洞庭湖老君山宣布造反。
  这些经过都是高俅带回来,然后派人送给小皇帝赵桓的绝密消息,也是高俅最后能够善终的保证。
  为了不让自己坐稳皇位,太上皇赵佶居然如此处心积虑,小皇帝赵桓当然铭刻在心,不敢有片刻忘怀。
  李纲完全搞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居然上书偷袭金兵以图一逞,小皇帝赵桓当然不会听他的。
  正因为如此,李纲前脚离开汴梁城,宣战诏书新鲜出炉,大宋朝终于踏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对于朝廷中小皇帝赵桓、太上皇赵佶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在暗地里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斗法,施展种种无耻没下限的龌龊计谋,李纲在此中间扮演极为不光彩的角色,李宪并没有精力关心。
  李宪迫不及待离开太行陉,而且是通过白陉古道向东逃逸出去,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先知先觉,知道姚古的姚家军马上就要进入太行陉,让开通道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回到苍山大寨,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进行战斗总结。
  对于卷山军团来说,碗子城一战不是伤筋动骨,而是两个团几乎全军覆没,已经无法保存原有编制。
  罗成、董捷的第一团,两个营的营长、连长、排长全部战死,副团长董捷重伤昏迷,三天后都还没有醒来。四千七百多人的一个团,目前还剩下一千一百多人。
  褚精忠、伍文彬的第三团更是损失惨重,不仅各级将领全部打光了,四千七百多人的一个团,现在只剩下六百多人。
  李宪想尽了一切办法,副团长董捷也没有救活。活人比死人更艰难,大家只能痛哭一场了事。
  经过这一次大血战,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俗话总没错。在没有经过严格训练之前,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带兵的。
  这一次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之大的损失,褚精忠、伍文彬擅自出击抢劫黄金,是最主要的原因。
  罗成的第一团本来是尾随敌人身后发起攻击,处于能战能退的机动位置。如果不是褚精忠、伍文彬被敌人包围在碗子城,绝对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
  李宪把主要将领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道:“褚精忠和伍文彬两个人,是跟随张迪造反出身,原来不过是江湖上的好汉,没有经过正规军事训练。虽然这次损失惨重,但我今天不想追究责任。”
  “飞狐军和其他的军队不一样,强调各展所长,人尽其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此前扩编卷山军团,之所以把你们都放在团长位置上,主要是考虑到你们原来就有数千手下,照顾了你们的面子。”
  “我想你们在血的事实面前,对自己的能力应该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为此,我决定两个团的编制暂不恢复,就利用五个连编成一个苍山独立营。你们都给我从连长干起,首先学会指挥一个连。”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
  两个团剩下的将领,副排长以上只有三个人:一团团长罗成、二团团长褚精忠、二团副团长伍文彬。
  李宪没有执行军法,罗成、褚精忠、伍文彬已经是感恩戴德,自然没有二话。
  但他们只有三个人,其他的都是普通军卒,连长、排长都选不出来,如何才能恢复战斗力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