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新式样的攻防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萨米的雷电突然从云海中冒出来,如同一只潜伏水下的鲨鱼决定出击,他第一时间就用肉眼看到了黑色的敌机。电台里,宋宁不停地警告他f35正在靠近,距离还有200公里,不过也始终没有要求他放弃攻击。
  没有一架敌机敢于掉过头来迎战,也许他们害怕打开弹仓会被地面导弹发现,或者因为不能掌握本地区空情,总之他们失去了最后的短兵相接,以多打少的机会。
  萨米的雷达锁定了全部2个目标,对手试图摆脱雷达,但是其动作不够剧烈;水平面上的机动性,似乎平常无奇,也许是偏隐身与对地攻击需求,使得其气动外形不如早期的鹰式那么长于空战。当然无外挂点的流畅外形,应该会使得敌机的加速加分,显然他们也正有此意,打算比拼直线加速。
  jf17积攒到了接近1.3的极速,暂时占据速度上的优势,但是对手在最后一个转弯后也开始加力,其速度正在迅速增加,很快就超越音速。
  萨米再次俯冲,包吃住速度上的小幅优势,但是空速表停留在1.4上几乎不动了。不多他俯冲的意图并非完全为了加速,他必须趁着敌人停乱动一心加速的当口,躲进敌人看不到的下方死角内,一般而言,他总是尽量选择从6点钟下方开火,这样敌人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不容易看到导弹的冷凝尾迹。当然如果敌机善于观察,他们可以选择压坡侧转,或者做滚筒动作坐观察后方,但是这样势必破坏其加速。一切点滴的算计,都是为了更快达成导弹发射的条件。
  “我听说f15从来没有被击落过?”萨米按下发射按钮前说道。当然他很愿意相信事实确实如此,尽管他的很多战友在中东当过雇佣兵,曾经带回过一些关于以色列f15曾经在叙利亚被击落过的消息,现在他选择无视。
  2枚pl8导弹脱离发射架,直奔最后一架敌机而去。
  发射完毕后,他立即放弃加速,继续这么消耗燃油,就无法应对接下来的战斗了。这次开火在尾追攻击的极限距离发起,这样的距离通常用来对付机动性较差的飞机,能否击中确实有些玄,不过这也是他能够把握到的最好的时间窗口了。
  由于发射时初速极大,导弹射程相应增加些,但是敌机的加速确实显得异常的轻松,显然大大超越苏30mki或者他曾经交过手的超级大黄蜂,这确实在萨米的经验之外。当然他也不贪心,他并不想击落所有的2架敌机。
  现在,这架雷电只携带了2枚导弹和少于一半的机内燃油,差不多到了萨米最喜欢的“高机动”状态。他看着上空紧追目标的导弹,悄悄降下高度,仍然是为了避开西部e3的视野。现在还不是立即返航的时候,他还得进行一次偷袭,或者说进行一次极限挑战。目标是那架在19500米高空招摇过世,俯瞰地面的全球鹰。实际上,从早上起,它一直就在莫克兰山脉北麓上空飞行,那里属于分离主义游击队的地盘,应该没什么好看的,也许承担着本次攻击的通讯中继或者电子侦察任务。总之如同美国在本次战争扮演的角色一样,这架无人机假装成一个与世无争的局外人,在萨米眼皮上面晃来晃去,这实在让他受不了。
  落在后方的沉默鹰在加速的同时发射了大量雷达箔条,但是没有同步发射红外干扰弹,这是后座的武器制导员提出的要求,他希望先看清后方情况再选择进一步处置,如果发射太多红外干扰弹,容易使得整片天空充满遮挡视线的烟雾。
  双垂尾的沉默鹰向后的视野不如f16那么好,必须作出一个翻滚动作,才能避开遮挡死角,同时避免过度的减速;飞机翻转过来后,后座的家伙看清了导弹,已经很近了。
  飞行员在1.5马赫的高速下,做出超越手册的大过载的转弯,同时发射干扰弹,但是pl8的导引头,具备识别一般红外干扰的能力,至于过载,它绝对不可能输给任何有人架势的战斗机。
  导弹凌空爆炸产生的破片击毁了方向舵以及倾泻的尾翼,飞机失控前,两名飞行员从后半截燃烧的战机中弹射出来,他们在空中翻腾,等待降落伞打开,这期间,他们看着战机在黑烟的裹挟下掉落下去。
  接下来会遭遇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这里是巴基斯坦与印度交战区,目前俾路支的游击队大部分在接受美国援助,但是也有一些受到极端宗教主义势力控制,他们不喜欢美国人。
  刘兆林的战机紧盯130公里外的疑似f35,屏幕上的目标不是很连贯,显然雷达无法完整捕捉到它们,而敌机的数量从1架变成了3架,然后又变成了1架,显然雪豹雷达确实能看得很远,但是看不太清楚。
  敌机好像稍微调整了航向,突然就消失在了雷达屏幕上,之前敌机群的动作一直不连续,而无法判断其如何转向,转向了哪里。从逻辑上讲,可以认为是敌机退却,脱离了雷达,但是敌机掉头的动作,应该会使得后方的后半球变得更清楚才对。另一个更大的可能性是,它们向这边过来了。
  想到这里,刘兆林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表面上自己还有数量上的优势,但是这只是雷达看见的部分。就在刚才长达45秒的雷达接触过程中,他充分领教了对手的优势,敌机编队完全没有随着距离变小而变得清晰,实际上在双方距离从150公里接近到110公里期间,敌机非但没有在雷达照射下暴露更多,反而是一直维持看不清的状态(仅仅可以测距),直至最后,竟然彻底消失了。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再冒出来,确实是一个谜。
  “毒蛇,我看不到敌人了。他们可能是朝着这边过来了,地面有没有发现敌情?”
  “地面没有发现敌情,敌人突然从沿海加强了区域外干扰。”宋宁回答道,“我建议你的编队关掉雷达。”他接着补充道。
  “什么?”刘兆林难免错愕,雪豹—e相控阵雷达,是他的少数优势,为什么放弃?
  “免得他们顺着你的雷达波束找到你。退出战场,向东转移,必要时穿越印军阵地,尽量尽量避免e3的视野,海上敌情不详,也要提防。”
  “调头是不是太被动?我留在后面周旋?”
  “不必,如果他们开机扫描,再做判断。”
  “明白。你也小心些,他们可能冲着你来。”
  “谅他们没这个胆。”
  经过一系列失当和惊慌后,宋宁多少有些恢复,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地面飞机起飞,加入护航,他说话也开始硬气起来;当然首先是第一回合较量,萨米给他长了脸,其次经过一番试探后发现,雷达对这些飞机的发现距离,其实还是可以接受的(他不必像刘兆林那样,考虑连续锁定目标的问题,所以感受不同)。
  宋宁下令从奎达起飞的3架雷电飞机紧贴边界与美机对峙,以往的情况下,中巴两国空军对这架喜欢偷窥的美机并不怎么管,因为它其实看不到战区,不过这会儿宋宁下令战机起飞后,全程用雷达将其锁定。他知道这架预警机的指挥官应该是个怂货,是可以吓唬跑的,没有它的助力,所谓的隐形机空战,好像是很难打起来的。
  刘兆林按照宋宁的策略关掉雷达,编队向东北撤退。他可以选择充分发挥雪豹雷达的潜力,通过调整功率和脉冲重复率来迎头找到目标,这样总会在某个时间看到目标,然后形成攻击条件,但是这样做确实不够稳妥。即使敌机打开弹仓时会暴露,但是火控雷达能否在与对手保持同等距离上的截获,并且始终不丢失目标,是个问题,这些都是先决的发射条件。苏35完全没有隐身能力,迎面对碰吃着大亏。
  宋宁的策略看似很怂,但是却不蠢,可以通过避让,使得对手通过隐形积累起来的优势丧失,现在,双方同时恢复到了睁眼瞎的平等状态,考虑到纵深地带的地面雷达优势还在中国测,其实并不吃亏。
  战场的另一侧,萨米再次爬升,准备发起最后的挑战,他平常的作战很少超过10000米,现在要冲击的是19000米。
  单发的jf17战机,当然并不适于高空作战,虽然他个人,对通过一次强势的加速冲击,使得飞机按照惯性跃升到超越手册升限有信心,如果方案可行,差不多会有几秒钟的窗口,可以使得发射的导弹够到目标,但是在这样的高度上导弹是否能够在很勉强的起始姿态和初速下,通过舵效调整姿态,飞向目标,他也不知道。当然,另一个风险在于发动机可能停车,不过他不太去想这些事。
  首先是e3预警机看到了这架雷电又出来表演,目标是没有深入过多的高空无人机,然后海边的海军预警机也发现了这样的威胁。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是操控这种飞机慢吞吞地转弯,向海边避让,同时祈祷对手攻击失败。
  在制定攻击计划时,全球鹰首先考虑的威胁是地面导弹,其次才是空军飞机,由于它执行的任务并不需要发射武器,所以在政治上也多了一层保护伞,在很多次试探后,美方确认,中国方面对这种程度的挑衅是过度反应,所以它的活动范围,越来越靠近北方。当然制定任务的军官,并没有想过,会有一个不受制约的疯子,来挑破这层默契,只是为了收集他还没有的战果。
  同一时间,刘兆林的编队还来不及按照指令向东北收拢队形,落在他巨大队形的最南面的一架战机,突然被来自后方的敌机雷达锁定。
  飞行员不知道敌机如何能够找到自己,也许海上的鹰眼预警机提供了目标指示,之前刘兆林为了增加搜索范围,排列出了巨大的如墙般的队形,这样的队形确实无法在巴基斯坦狭长的国土上施展开,实际上无论怎么躲闪,总会有一部分被海上或者印度侧的雷达看到。但是中国空军对印度方向的地面雷达心中有底,对海上的大部分情况,却始终不清楚。
  在不清楚追踪者距离的情况下,刘兆林指示这架苏35加速摆脱,同时打开尾椎内的后视雷达,‘吓唬’一下敌人。中国空军对可能隐形作战,并不是完全没有对应计划,这也是苏35来到这里的一个原因(并不是编队中的每架苏35都有这种比较鸡肋的‘后视雷达’)。
  这架苏35始终无法摆脱对方雷达,这期间后视雷达非常短促地捕捉到了一个连续的雷达信号,也许是敌机开火的刹那形成的反射,距离在35大约30公里,随即信号消失了,留在屏幕上的,是2枚飞向自己的导弹。
  苏35在尾椎内安装了特殊的后视雷达,除了监视后方还可以进行火控,大部分飞行员对这种没有经过实践的新东西迟保留意见,认为充其量是一个配重,而萨米这样的人,对于这种可能颠覆传统空战的东西,更是嗤之以鼻。但是有的时候,新技术尽管显得脱离实际,但是设计师从纸面上计算得到的经验,与飞行员的直觉一样,自有其价值。中国空军在研究隐身作战时,认为隐身飞机利用其特性,偷偷抢占小方位角发起攻击的可能性最具威胁,所以这种雷达也许具有用途,于是在进口的苏35中,部分选装后视雷达(其余苏35为配重和电子设备),以确保在编队中,有一架能看到后面。
  通过这部雷达,飞行员一直可以发现紧追而来的2枚导弹,这使得他比其他飞行员在面临威胁时,能更加的冷静,当然那个急速跳动着减小的距离数字,仍然使得他的肾上腺素急速地分泌。他的手死死推在节流阀上,他也不知道凭借苏35强劲的动力,是否可以逃脱。
  如同国内模拟时的情形类似,敌机的攻击在无法预测的时机展开,但是可以猜到发起攻击的位置(6点钟)。它在潜伏状态下突然开机,动作很快,而且与打开弹仓的动作十分连贯,没有拖泥带水,随后雷达迅速关机以及弹仓关闭,使得电磁辐射以及机体反射一起消失了,整架飞机再次消失无影。这次攻击唯一的瑕疵在于发射导弹所选择的距离,是在后方35公里左右,对于导弹的主动雷达而言,这个距离能够确保发现目标,做到发射后不管;但是这个发射距离仍然有些远,对于中距导弹从后半球攻击来说,射程十分勉强。或许,美国飞行员原本只是想进行一次偷袭,目标本应该在适当的反应中,被导弹击中,谁又会想到,目标会突然打开一部向后看的雷达看清形势?作为隐形机作战的铁则,保持隐蔽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一原则禁止隐形机太过靠近目标,以防附近的敌机飞行员用肉眼或者红外传感器发现行踪。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