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宝锷棣华(上)
九月初三日,石达开率船逼近饶州府,企图一举歼灭胡林翼的黄州团练和曾国藩的残余水师,曾国藩奋起反击,正在危难的时候,困于南康府内的荣禄和曾国荃等人出城迎敌,用火枪加骑兵打败围困南康府的太平军,石达开又接到在湖口戒备的斥候禀告,安徽提督王锦绣派人马在江上有动作,准备用铁索连江,阻断太平军归路,石达开迫于形势,一时之间也剿灭不了曾国藩部,无奈收兵,退至湖口,对着南昌、南康、九江等地虎视眈眈。此时的石达开根本意识不到曾国藩以及湘军团练对太平天国的危害性,如果他有杏贞一样看到未来的预知能力,他在这时候一定不会撤兵,而是千方百计要对着湘军赶尽杀绝为止。
重阳节的时候,康慈皇太后的身子越发坏了,连重阳节合宫在紫碧山房登高望远插茱萸,喝菊花酒都没来,皇帝问了御医的意思,说是“园中水多,不利于太后将养身子。”过了几日便连忙回宫,如此舟车劳顿,太后越发病的昏天暗地,时不时地已经昏睡过去好几次了。
咸丰皇帝和杏贞的御驾在慈宁宫的外头,恰好遇到了开了药方服侍皇太后睡下的御医,皇帝便就势在慈宁门外头下了辇,“皇太后的病好些了吗?”
几个太医互相瞧了瞧,为首的太医院院正壮着胆子回道:“回皇上的话,皇太后的病是以前年轻时候留下来的旧根儿,将养了许多年,虽是都用极为珍贵的药物保养着,可这底子毕竟不经如人意,加上今个秋天来的极早,皇太后受了风寒,这又是雪上加霜了。”
咸丰皇帝不耐烦地说道:“谁要你说这些,朕就问你,皇太后的病有没有大碍。”
“只要是过了这个冬天,想必就没什么大碍了。”杏贞心下雪亮,这些太医不轻易说死字,只拿这些含糊的话来让人猜,看来皇太后是熬不过咸丰四年了。
皇帝身后传来一阵嘈杂声,杏贞转过头一看,只见得几个伴当簇拥着恭亲王来了,杏贞瞧了瞧皇帝,见边上的咸丰皇帝眼里闪过一丝忌惮和厌恶之色,便连忙开口:“皇上,咱们进去瞧瞧皇额娘吧。”
“唔,皇后和朕进去吧。”咸丰皇帝也不等恭亲王,自己和杏贞一同进了慈宁宫。
杏贞瞧了一眼在后头意气奋发的恭亲王,却也没多说什么,连忙跟上皇帝的脚步,进了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慈宁宫。
正殿内黄布深垂,皇太后面如淡金,呼吸声忽强忽弱,容貌憔悴,仰面躺着不发一言,边上德龄束手伺候着,看见皇帝皇后进了寝殿,正欲唤醒太后,咸丰摆了摆手,示意别惊扰到太后,只和杏贞站在太后的窗前,一时室内静静无人说话,只有室内的安神香缭绕,虽在九月里头,可室内已经摆了火盆了,烧的咸丰皇帝额头微微出了一点细汗,皇帝招手让德龄过来,低低地问:“额娘睡了多久了?”
“皇上,皇太后刚刚服了药,才躺下一会儿呢。”德龄话音刚落,外头掀帘子进来了恭亲王,恭亲王蹭蹭蹭地进了内殿,瞧见皇帝和皇后立在地下,刚想开口请安,却被皇帝的眼神阻止了,只是毕竟脚步声惊醒了假寐睡的极不安稳的皇太后,皇后皱了下眉毛,呻吟了一声,睁开了眼。
皇帝连忙赶了上去,唤了一声“额娘”,皇太后的眼神有了焦距,瞧见皇帝,微微颔首,“皇帝来了。”
恭亲王也跟在皇帝身后,叫了声“额娘”。
皇太后叹了口气,不理会恭亲王,只对着咸丰说道:“皇帝,哀家的身子不行了,刚刚还做梦梦见了先帝,先帝朝着我招手呢,看来,是该时候儿要下去陪先帝了。”
“额娘且放宽心,太医说了,安心将养着,过些日子身子就会大好的。”咸丰连忙宽慰,“皇后的大阿哥,儿子还想着让他大些,由额娘来抚养着呢,让他承欢膝下,额娘也免得寂寞。”
“好是极好,可惜哀家的身子不行了咯。”皇太后惨然一笑,神色复杂地瞧了一眼在皇帝后头的恭亲王,“皇帝,哀家享了这么多年的福,如今这个岁数走了,倒也不冤,只是有一件事还放心不下,皇帝你知道吗?”
咸丰皇帝身子僵硬了一下子,复又松弛了下来,“额娘请说,儿子没有什么不能从的。”
“就是你六弟,皇帝你以后多照拂着些,”皇太后的眼神有些散乱,却又死死地盯着咸丰皇帝,“该打则打,该骂则骂,只要皇帝留着他便是。”
皇帝默然无语,杏贞在后头听得是惊心动魄,连忙上前接话,“皇帝和六爷兄弟同心,自然是兄友弟恭,皇额娘多虑了。”说完便朝着皇太后微微点头,只拿眼瞧着皇太后。
皇太后心中咯噔一下,放下了一块大石,开口说道:“是老婆子多虑了,皇帝,哀家没什么大碍,你们回宫吧,老六你你出宫去,无事不要再进宫了。”
“是,儿子告退。”咸丰皇帝风淡云轻地转了身子率先出了皇太后的寝殿,杏贞瞧了一眼边上的德龄,德龄看懂了杏贞的眼神,微微点头,杏贞也就出去了。
恭亲王低低地叫了声额娘,皇太后闭上了眼,不愿说话,恭亲王无奈,只能出了慈宁宫。
在慈宁宫正殿前头,杏贞却是还没走,细细的嘱咐内务府、御药房和慈宁宫伺候的人,“都给本宫警醒着些,御药房十二个时辰都要预备着皇太后用药,内务府,皇太后日常喜欢用的东西,全部送到这里头来,吩咐御膳房,皇太后喜欢的吃食每日轮番做好了都送上来。”一叠声的答应声之后,杏贞瞧见了站在殿门口默默的恭亲王。
仿佛记得恭亲王就是在康慈皇太后逝世后被革去职务打落凡间的,除了皇帝以前和恭亲王夺嫡之间的心结外,恭亲王自己的处世过于张扬,不够谨慎也是皇帝厌恶其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己之前的提醒也没发生多少作用,杏贞和恭亲王打了招呼,便出宫去了皇帝的养心殿。
到了皇帝的养心殿,咸丰正在暖阁里头呆坐,地上还留着一片水迹,还有半个碎碗,杏贞在这种事上不敢开口劝解,只叫太监收拾了东西,连忙用别的话岔开。
重阳节的时候,康慈皇太后的身子越发坏了,连重阳节合宫在紫碧山房登高望远插茱萸,喝菊花酒都没来,皇帝问了御医的意思,说是“园中水多,不利于太后将养身子。”过了几日便连忙回宫,如此舟车劳顿,太后越发病的昏天暗地,时不时地已经昏睡过去好几次了。
咸丰皇帝和杏贞的御驾在慈宁宫的外头,恰好遇到了开了药方服侍皇太后睡下的御医,皇帝便就势在慈宁门外头下了辇,“皇太后的病好些了吗?”
几个太医互相瞧了瞧,为首的太医院院正壮着胆子回道:“回皇上的话,皇太后的病是以前年轻时候留下来的旧根儿,将养了许多年,虽是都用极为珍贵的药物保养着,可这底子毕竟不经如人意,加上今个秋天来的极早,皇太后受了风寒,这又是雪上加霜了。”
咸丰皇帝不耐烦地说道:“谁要你说这些,朕就问你,皇太后的病有没有大碍。”
“只要是过了这个冬天,想必就没什么大碍了。”杏贞心下雪亮,这些太医不轻易说死字,只拿这些含糊的话来让人猜,看来皇太后是熬不过咸丰四年了。
皇帝身后传来一阵嘈杂声,杏贞转过头一看,只见得几个伴当簇拥着恭亲王来了,杏贞瞧了瞧皇帝,见边上的咸丰皇帝眼里闪过一丝忌惮和厌恶之色,便连忙开口:“皇上,咱们进去瞧瞧皇额娘吧。”
“唔,皇后和朕进去吧。”咸丰皇帝也不等恭亲王,自己和杏贞一同进了慈宁宫。
杏贞瞧了一眼在后头意气奋发的恭亲王,却也没多说什么,连忙跟上皇帝的脚步,进了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慈宁宫。
正殿内黄布深垂,皇太后面如淡金,呼吸声忽强忽弱,容貌憔悴,仰面躺着不发一言,边上德龄束手伺候着,看见皇帝皇后进了寝殿,正欲唤醒太后,咸丰摆了摆手,示意别惊扰到太后,只和杏贞站在太后的窗前,一时室内静静无人说话,只有室内的安神香缭绕,虽在九月里头,可室内已经摆了火盆了,烧的咸丰皇帝额头微微出了一点细汗,皇帝招手让德龄过来,低低地问:“额娘睡了多久了?”
“皇上,皇太后刚刚服了药,才躺下一会儿呢。”德龄话音刚落,外头掀帘子进来了恭亲王,恭亲王蹭蹭蹭地进了内殿,瞧见皇帝和皇后立在地下,刚想开口请安,却被皇帝的眼神阻止了,只是毕竟脚步声惊醒了假寐睡的极不安稳的皇太后,皇后皱了下眉毛,呻吟了一声,睁开了眼。
皇帝连忙赶了上去,唤了一声“额娘”,皇太后的眼神有了焦距,瞧见皇帝,微微颔首,“皇帝来了。”
恭亲王也跟在皇帝身后,叫了声“额娘”。
皇太后叹了口气,不理会恭亲王,只对着咸丰说道:“皇帝,哀家的身子不行了,刚刚还做梦梦见了先帝,先帝朝着我招手呢,看来,是该时候儿要下去陪先帝了。”
“额娘且放宽心,太医说了,安心将养着,过些日子身子就会大好的。”咸丰连忙宽慰,“皇后的大阿哥,儿子还想着让他大些,由额娘来抚养着呢,让他承欢膝下,额娘也免得寂寞。”
“好是极好,可惜哀家的身子不行了咯。”皇太后惨然一笑,神色复杂地瞧了一眼在皇帝后头的恭亲王,“皇帝,哀家享了这么多年的福,如今这个岁数走了,倒也不冤,只是有一件事还放心不下,皇帝你知道吗?”
咸丰皇帝身子僵硬了一下子,复又松弛了下来,“额娘请说,儿子没有什么不能从的。”
“就是你六弟,皇帝你以后多照拂着些,”皇太后的眼神有些散乱,却又死死地盯着咸丰皇帝,“该打则打,该骂则骂,只要皇帝留着他便是。”
皇帝默然无语,杏贞在后头听得是惊心动魄,连忙上前接话,“皇帝和六爷兄弟同心,自然是兄友弟恭,皇额娘多虑了。”说完便朝着皇太后微微点头,只拿眼瞧着皇太后。
皇太后心中咯噔一下,放下了一块大石,开口说道:“是老婆子多虑了,皇帝,哀家没什么大碍,你们回宫吧,老六你你出宫去,无事不要再进宫了。”
“是,儿子告退。”咸丰皇帝风淡云轻地转了身子率先出了皇太后的寝殿,杏贞瞧了一眼边上的德龄,德龄看懂了杏贞的眼神,微微点头,杏贞也就出去了。
恭亲王低低地叫了声额娘,皇太后闭上了眼,不愿说话,恭亲王无奈,只能出了慈宁宫。
在慈宁宫正殿前头,杏贞却是还没走,细细的嘱咐内务府、御药房和慈宁宫伺候的人,“都给本宫警醒着些,御药房十二个时辰都要预备着皇太后用药,内务府,皇太后日常喜欢用的东西,全部送到这里头来,吩咐御膳房,皇太后喜欢的吃食每日轮番做好了都送上来。”一叠声的答应声之后,杏贞瞧见了站在殿门口默默的恭亲王。
仿佛记得恭亲王就是在康慈皇太后逝世后被革去职务打落凡间的,除了皇帝以前和恭亲王夺嫡之间的心结外,恭亲王自己的处世过于张扬,不够谨慎也是皇帝厌恶其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己之前的提醒也没发生多少作用,杏贞和恭亲王打了招呼,便出宫去了皇帝的养心殿。
到了皇帝的养心殿,咸丰正在暖阁里头呆坐,地上还留着一片水迹,还有半个碎碗,杏贞在这种事上不敢开口劝解,只叫太监收拾了东西,连忙用别的话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