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北京条约(四)
“对于我们中国能表示出友好态度的国家,我们中国都是从不吝啬的,”恭亲王温和地说道,“正是由于美国公使华若涵先生的帮助,”美国公使得意地在边上猛点头表示同意远东大财主大肆撒钱的行为,“调停之下,贵国等才能坐下来好好商量,而不是继续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恭亲王似乎已经忘记了美国人在去年《天津条约》签订时候来回上串下跳煽风点火的事情了,政治家的不要脸皮在两人之间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所以我们要表示感谢,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感谢一下罢了,贵国等无需太介意。”
费列罗又嚷嚷了起来,龚澄冷笑着翻译,夸大了费列罗的言辞,恭亲王忍着气,这时候千万不能发飙,不能因为意气之争而搞糟此事,恭亲王怒视龚澄一眼,对着费列罗点头,“公使先生说的事情我会充分考虑,我要提醒贵国等一点,就是我们大清和任何主权国家签订任何条约,都无需通知或者让某个国家同意,这是我们自己个的事儿,备忘录之中的火枪火炮购置条款,以及互派大使之外,我们两国之间还要多多进行经济军事交流,”恭亲王看着两国公使依旧是愤怒大于垂涎,便拍拍手,桂良从袖子里面又拿出来了一个条陈,说了一番惊心动魄的话儿出来。
。。。。。
皇帝在烟波致爽殿召见群臣,听军机诸王大臣六部九卿对恭亲王上的折子的意见,皇帝打着哈欠,百无聊赖地听着大家在下头吵吵嚷嚷,素来从容的文祥得了恭亲王的密信,也挽起袖子亲自出马和肃顺等人肉搏了起来。
肃顺近似咆哮的说话声在空荡荡的殿里回荡着,“公使驻京,万万不可,且不说洋人进京,惊扰京畿不说,单单就说公使其人,干涉咱们内政,指手画脚,岂不是类似监国的意思?如此一来,置大清于何地,置万岁于何地?万万不可!”
等了恭王亲笔密信的文祥胸有成竹,只是微微冷笑,“肃顺大人,恭王的折子上说的清清楚楚,将来和洋人议和签订条款的时候,将公使的职责列布其上,决不能越雷池一步,世事变化,公使并非监国之意,恭王上的折子写的明明白白,不过是似一个驿站而已,沟通两国君主罢了,何况,”文祥捻须鄙夷地看了肃顺一眼,“咱们行在的人难得一见洋人,可四九城的老百姓最近这些日子可都是见惯了洋人了,不知道有多少游街过了。”
皇帝微笑,他虽然未曾亲眼所见,可京中来的折子都是见多了,遥想了一番洋鬼子在京中丢的脸,皇帝浮想联翩,连大家在争些什么都没听进耳朵里,出了会神,听到边上的杨庆喜微微咳嗽,皇帝才回过神来,只见大家都看着自己个,皇帝有些不好意思,心里却是早就定下了调子,“冬至日快到了,为了祭祖的事儿,什么事儿都能放下不谈,你们若是担心朕,那朕就不见洋人公使也就罢了,什么事儿,叫老六去见就成,好了,就这么着吧,这次咱们大胜,一是托祖宗之福,二靠将士用命,皇后有句话说的极是,”肃顺的眉毛一皱,“那些赔款的银子配给洋人,还不如给将士们发军饷,肃顺,”皇帝叫着肃顺,肃顺俯身听命,“该给的赏赐不能不给,也要让洋人们看看我们中国人才何其多也,”皇帝意气奋发,永通桥之战之后,皇帝彻底地开始怠政起来,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功绩不敢和康乾帝王并肩,但是远远超过自己的父亲道光皇帝,将来太庙里面,自己的位置也不算差了,天下太平,如何不能尽情享受,“传令下去,一应抚局事物让老六散漫做去便是,肃顺你多盯着些,总要办的妥妥当当的,别的旁枝末节,无需在意,这些洋人被咱们打怕了,天朝总要给些甜头安抚一般,若是洋人恭顺知礼,些许通商口岸又有何妨,关税减免些也是无谓的,”皇帝当起了甩手掌柜,“大伙散了吧,军机和礼部商议着看,今年就在热河过年了,想着看看,怎么把这个年过的热闹些,京里的事儿就让老六去折腾那些洋人,散了吧。”
肃顺和焦祐瀛等人面面相觑,见皇帝没想继续说话的意思,只好躬身一拜,便后退出了勤政殿,文祥看了沮丧的肃顺一眼,得意地转身出殿了。
费列罗又嚷嚷了起来,龚澄冷笑着翻译,夸大了费列罗的言辞,恭亲王忍着气,这时候千万不能发飙,不能因为意气之争而搞糟此事,恭亲王怒视龚澄一眼,对着费列罗点头,“公使先生说的事情我会充分考虑,我要提醒贵国等一点,就是我们大清和任何主权国家签订任何条约,都无需通知或者让某个国家同意,这是我们自己个的事儿,备忘录之中的火枪火炮购置条款,以及互派大使之外,我们两国之间还要多多进行经济军事交流,”恭亲王看着两国公使依旧是愤怒大于垂涎,便拍拍手,桂良从袖子里面又拿出来了一个条陈,说了一番惊心动魄的话儿出来。
。。。。。
皇帝在烟波致爽殿召见群臣,听军机诸王大臣六部九卿对恭亲王上的折子的意见,皇帝打着哈欠,百无聊赖地听着大家在下头吵吵嚷嚷,素来从容的文祥得了恭亲王的密信,也挽起袖子亲自出马和肃顺等人肉搏了起来。
肃顺近似咆哮的说话声在空荡荡的殿里回荡着,“公使驻京,万万不可,且不说洋人进京,惊扰京畿不说,单单就说公使其人,干涉咱们内政,指手画脚,岂不是类似监国的意思?如此一来,置大清于何地,置万岁于何地?万万不可!”
等了恭王亲笔密信的文祥胸有成竹,只是微微冷笑,“肃顺大人,恭王的折子上说的清清楚楚,将来和洋人议和签订条款的时候,将公使的职责列布其上,决不能越雷池一步,世事变化,公使并非监国之意,恭王上的折子写的明明白白,不过是似一个驿站而已,沟通两国君主罢了,何况,”文祥捻须鄙夷地看了肃顺一眼,“咱们行在的人难得一见洋人,可四九城的老百姓最近这些日子可都是见惯了洋人了,不知道有多少游街过了。”
皇帝微笑,他虽然未曾亲眼所见,可京中来的折子都是见多了,遥想了一番洋鬼子在京中丢的脸,皇帝浮想联翩,连大家在争些什么都没听进耳朵里,出了会神,听到边上的杨庆喜微微咳嗽,皇帝才回过神来,只见大家都看着自己个,皇帝有些不好意思,心里却是早就定下了调子,“冬至日快到了,为了祭祖的事儿,什么事儿都能放下不谈,你们若是担心朕,那朕就不见洋人公使也就罢了,什么事儿,叫老六去见就成,好了,就这么着吧,这次咱们大胜,一是托祖宗之福,二靠将士用命,皇后有句话说的极是,”肃顺的眉毛一皱,“那些赔款的银子配给洋人,还不如给将士们发军饷,肃顺,”皇帝叫着肃顺,肃顺俯身听命,“该给的赏赐不能不给,也要让洋人们看看我们中国人才何其多也,”皇帝意气奋发,永通桥之战之后,皇帝彻底地开始怠政起来,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功绩不敢和康乾帝王并肩,但是远远超过自己的父亲道光皇帝,将来太庙里面,自己的位置也不算差了,天下太平,如何不能尽情享受,“传令下去,一应抚局事物让老六散漫做去便是,肃顺你多盯着些,总要办的妥妥当当的,别的旁枝末节,无需在意,这些洋人被咱们打怕了,天朝总要给些甜头安抚一般,若是洋人恭顺知礼,些许通商口岸又有何妨,关税减免些也是无谓的,”皇帝当起了甩手掌柜,“大伙散了吧,军机和礼部商议着看,今年就在热河过年了,想着看看,怎么把这个年过的热闹些,京里的事儿就让老六去折腾那些洋人,散了吧。”
肃顺和焦祐瀛等人面面相觑,见皇帝没想继续说话的意思,只好躬身一拜,便后退出了勤政殿,文祥看了沮丧的肃顺一眼,得意地转身出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