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抢李家的钱
汉京,皇宫,御花园。
李世民心不在焉的喝着茶,夏饮绿茶冬饮红茶。李超的茶经问世后,饮茶的习惯就一改传统,很少再有煎茶,贵族官僚士子们纷纷以泡茶为新风尚。新的制茶工艺,带来了新的饮茶方式。
现在李世民也已经习惯喝炒制的茶,各种炒茶中,他独钟爱红茶。就算是夏季到了,他也喜欢喝红茶。红茶之中,又独钟爱武夷山大红袍。在汉京的皇家花园里,也栽着不少茶树,不过这些天南地北的各种茶树,其实更多的也就是观赏。
真正的好茶,还是原产地,尤其是那些拥有百年千年树龄的老茶树,那些茶树的茶叶,加上独特的气候,再以最上乘的手法炒制而成,那才是真正的顶级好茶。
茶叶,如今也越发的流行。
“王海,你知道朕这杯茶值多少钱吗?”李世民问旁边的王太监。
身为六扇门的首领,又是内侍省的太监,王太监很清楚的知道这杯茶的价值。来自于福建道武夷山,是峭壁之上那些千年茶王树上所产。
今年,朝廷新增了许多道,不少原来的道也划为数道。按马周的奏议,朝廷往各道派遣了宣抚使,宣抚使过去就有,但过去只是临时派遣的使职,而现正成为一个常设官职。
这也算是新政以来的又一大重要改措,进一步确定了大唐道、州、县、乡四级行政区划制度。宣抚使,中央派出官员,总管一道的军事民政。
宣抚使之下,分成三大衙门,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知兵马使司,称三司衙门。三司各设左右使,为左右布政使,左右按察使和左右都指挥使,分管民政、司法和兵马。
有了派驻主官,有了常设衙门,道这一级算是正式的确定下来了。
道的数量也增加了,过去的河南道,如今拆分为河南道和淮北道。而过去的江东道,则拆分为江东、浙江和福建三个道。
大红袍,正来自于新设福建道。
李世民端着那晶莹润泽的茶杯,“这大红包自遥远的江南福建道武夷山大山峭壁上采来,这是贡茶,只有峭壁上那百余株千年茶树。民间虽也有大红袍茶,但最好的也只是百年茶树,多数茶只是武夷山上普通的茶树所产。还有一种,则是后来培育的茶树,移栽在茶园中的。”
“可是你知道吗,就算是那种移栽在普通茶园里的茶树所产茶叶,可因为打着大红袍三个字名,李超将之销往番国,你知道价值多贵吗?”
“如今不但我中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一人不知茶,就连番邦海外,茶叶也成热销商品。据说,就是那种最普通的武夷山茶,在突厥一斤茶钱五贯。在契丹、奚,值六贯。在高句丽值八贯,在新罗、东瀛值十贯。而在波斯、天竺、东罗马,甚至能卖到十贯以上一斤。”
李世民越说越激动。
一些树叶子而已,还是最普通的茶叶啊。比起丝绸,茶叶可要简单的多,采摘、炒制就好了,不比丝绸,还得种桑养蚕还得抽丝剥茧的纺织成丝绸。
南北朝之时,茶叶就已经算是比较流行了,但那个时候主要还是南方比较欢迎,北方没那么爱饮茶。可如今,茶文化却无比的火。甚至连普通的百姓,都喝茶。
士人喝茶,当成是风雅的事情,而百姓喝茶,干脆就当成是喝药保健。这方面不得不说,李超的茶经作用巨大,李家经营茶产业,其营销做的好。
按户部提供的一组数据,李世民知道灞上李家掌握了大唐百分之七十的茶叶种植生产,并且占据着茶叶交易的绝大份额,尤其是对外贸易,这方面李记更是几乎垄断。
大唐去年有多少茶叶产量?
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反正当时李世民看到那个数字时,还以为弄错了。
两千万斤茶叶。
李家在其中占据了七成茶叶生产,和九成的茶叶销售。这里面的利润,随便算算,也能把李世民惊的眼红耳热的。
特别是当他知道,武夷山普通茶叶收购价才每斤二十文左右,结果卖到波斯,却能卖出每斤十贯以上时,真的不能淡定了。
这可是五十到一百倍的利润啊,哪怕中间有运输销售环节,可这依然是暴利无比。
而且如今各地的茶园还在不断的扩大,茶叶赚钱,谁都知道。
“户部告诉我,以眼下这种势头下去,过不了几年,我们的茶叶总产量甚至能达到年产量五千万斤。
全国的茶叶市场,非常有利可图。
“普通的武夷山茶收购价不过二十文,好茶也不过二三百文。但朕手里这杯茶,在市场上却价值十贯。一杯茶,就值十贯。呵呵,想不到吧,李超每年免费贡给朕茶叶,说来朕还真占不少便宜呢。”他摇头笑道。
“还有这青花瓷器,李记景德镇特产。比起越窖青瓷和邢窖白瓷,李家景德镇的青花瓷如今更受欢迎。这样的一只杯子,也值好几贯。朕觉得自己现在真的好奢侈,一杯茶值十贯,一个茶杯也值五贯,还有朕桌上这瓶桑椹紫酒,也值好几千钱。”
“李超比朕有钱多了。”
王太监在一边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你知道李超最近在做什么吗?”李世民又问。
“赵国公最近在淮北道登州,视察造船厂,并招募领地和船队的人手。”
李世民摇摇头,“李超已经富可敌国了,还闲不下来。李超有很多下金蛋的鸡啊,茶叶、瓷器、糖、酒,还有矿冶钢铁、钱庄当铺,以及造船厂马车行,还有商行、船队。什么赚钱他做什么,这赚钱的速度比朝廷还快。”
王太监也承认这一点,他也不明白,李超赚那么多钱干嘛。富可敌国,早做到了。他就不怕赚太多钱,惹别人眼红?
现在连皇帝都眼红了。
“朕赚钱比不过李超啊。”
王太监心想,皇帝不会是想打劫李超吧,上次刚从李家折腾了近两千万啊。
“朕很赞同李超说的一句话,朝廷是管理者,不应当直接干涉商业。之前朝廷把盐纳入专卖,一年能得盐务收入一千二百余万贯,按朝廷那边的报告,有望在三年内,将盐业收入提升到两千万贯。”
“这个方式很好啊。朝廷不直接生产盐,也不卖盐,但朝廷管理。朕决定,把茶叶、糖、酒、瓷器、钢铁这些也按盐业管理方式来操作。以后商人要贩卖茶叶,需先向朝廷取得茶引,然后可以从事茶叶买卖,否则私自向茶农收购茶叶,就是违法。”
李世民看着李超轻松的大把赚钱,早眼红了。
朝廷的租庸调正税也好,两税法辅税也罢,对于茶酒糖这些都不太适用。哪怕是工商税这块,他也认为还是吃亏了。
针对这几样商品,他认为应当如盐一样征重税。
两千万斤茶叶,平均一斤茶叶征百文钱茶引钱,那就是两百万贯。
“一年两百万贯茶引钱,你觉得高吗?”李世民问王太监。
平均一斤茶叶一百文钱茶引钱,哪怕茶叶产量增加到五千万斤,一斤也得四十文茶引钱,凭白增加这么多,自然是贵了。哪怕考虑到许多茶叶本就卖的贵,尤其是一些好茶,可这茶引也贵啊。
出口是赚钱,可还得交关税不是,商人还得交其它的商税不是。
“一年两千万盐税,一千万酒税,茶税两百万,糖税一百万、瓷器也要加税。”
李世民很简单粗暴的列了个单子,按照这些商品的规模,然后定下一个税额。按着这个额度去征税。
一年光是这几样商品的引税就三千多万贯了,还有工商税、常关税和海关税等,一年还能赚不少。再加上租调正税和两税辅税,朝廷的收入还能再创新高。
王太监心里暗想着,灞上李家经营的产业里,好几样都名列其中,这朝廷一年新加的这大笔税收,李家就要占大半了。
李世民笑笑,对着王太监道,“你也别替李超心疼,朕只是看不惯李超赚钱这么狠,再说了,依法纳税,这也是大唐子民应尽的义务。朕虽然把这几样商品的税调高了些,但这几样本来就很赚钱,朕不过是跟李超分杯羹,他也只是少赚了点而已,并不是就不赚钱了。”
“他依然赚钱的很,最赚钱的这些买卖,可都在他家手里。”
“其实朕还真想抢了李家的产业,不过想想,这些产业也只有在李超的手里才最赚钱。收到朕手里,说不定就黄了。让李超去赚吧,朕在后面收税就好了。”
王太监提出一个问题。
“陛下,赵国公简直是财神转世,赚钱的本事无人能及。但是,灞上李家如今已经如此有钱,他们家还拼命赚钱做什么?”
李世民看了王太监一眼,然后缓缓道,“李超是个喜欢舒适的人,当然,他现在赚的钱还有他的产业,早够他舒舒服服过一百辈子了。他现在还在拼命的赚钱,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要开发经营他的那些领地,然后让他的儿孙以后也能世代舒舒服服。”
“赵国公可想的真够长远的。”王太监道。
李世民心不在焉的喝着茶,夏饮绿茶冬饮红茶。李超的茶经问世后,饮茶的习惯就一改传统,很少再有煎茶,贵族官僚士子们纷纷以泡茶为新风尚。新的制茶工艺,带来了新的饮茶方式。
现在李世民也已经习惯喝炒制的茶,各种炒茶中,他独钟爱红茶。就算是夏季到了,他也喜欢喝红茶。红茶之中,又独钟爱武夷山大红袍。在汉京的皇家花园里,也栽着不少茶树,不过这些天南地北的各种茶树,其实更多的也就是观赏。
真正的好茶,还是原产地,尤其是那些拥有百年千年树龄的老茶树,那些茶树的茶叶,加上独特的气候,再以最上乘的手法炒制而成,那才是真正的顶级好茶。
茶叶,如今也越发的流行。
“王海,你知道朕这杯茶值多少钱吗?”李世民问旁边的王太监。
身为六扇门的首领,又是内侍省的太监,王太监很清楚的知道这杯茶的价值。来自于福建道武夷山,是峭壁之上那些千年茶王树上所产。
今年,朝廷新增了许多道,不少原来的道也划为数道。按马周的奏议,朝廷往各道派遣了宣抚使,宣抚使过去就有,但过去只是临时派遣的使职,而现正成为一个常设官职。
这也算是新政以来的又一大重要改措,进一步确定了大唐道、州、县、乡四级行政区划制度。宣抚使,中央派出官员,总管一道的军事民政。
宣抚使之下,分成三大衙门,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知兵马使司,称三司衙门。三司各设左右使,为左右布政使,左右按察使和左右都指挥使,分管民政、司法和兵马。
有了派驻主官,有了常设衙门,道这一级算是正式的确定下来了。
道的数量也增加了,过去的河南道,如今拆分为河南道和淮北道。而过去的江东道,则拆分为江东、浙江和福建三个道。
大红袍,正来自于新设福建道。
李世民端着那晶莹润泽的茶杯,“这大红包自遥远的江南福建道武夷山大山峭壁上采来,这是贡茶,只有峭壁上那百余株千年茶树。民间虽也有大红袍茶,但最好的也只是百年茶树,多数茶只是武夷山上普通的茶树所产。还有一种,则是后来培育的茶树,移栽在茶园中的。”
“可是你知道吗,就算是那种移栽在普通茶园里的茶树所产茶叶,可因为打着大红袍三个字名,李超将之销往番国,你知道价值多贵吗?”
“如今不但我中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一人不知茶,就连番邦海外,茶叶也成热销商品。据说,就是那种最普通的武夷山茶,在突厥一斤茶钱五贯。在契丹、奚,值六贯。在高句丽值八贯,在新罗、东瀛值十贯。而在波斯、天竺、东罗马,甚至能卖到十贯以上一斤。”
李世民越说越激动。
一些树叶子而已,还是最普通的茶叶啊。比起丝绸,茶叶可要简单的多,采摘、炒制就好了,不比丝绸,还得种桑养蚕还得抽丝剥茧的纺织成丝绸。
南北朝之时,茶叶就已经算是比较流行了,但那个时候主要还是南方比较欢迎,北方没那么爱饮茶。可如今,茶文化却无比的火。甚至连普通的百姓,都喝茶。
士人喝茶,当成是风雅的事情,而百姓喝茶,干脆就当成是喝药保健。这方面不得不说,李超的茶经作用巨大,李家经营茶产业,其营销做的好。
按户部提供的一组数据,李世民知道灞上李家掌握了大唐百分之七十的茶叶种植生产,并且占据着茶叶交易的绝大份额,尤其是对外贸易,这方面李记更是几乎垄断。
大唐去年有多少茶叶产量?
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反正当时李世民看到那个数字时,还以为弄错了。
两千万斤茶叶。
李家在其中占据了七成茶叶生产,和九成的茶叶销售。这里面的利润,随便算算,也能把李世民惊的眼红耳热的。
特别是当他知道,武夷山普通茶叶收购价才每斤二十文左右,结果卖到波斯,却能卖出每斤十贯以上时,真的不能淡定了。
这可是五十到一百倍的利润啊,哪怕中间有运输销售环节,可这依然是暴利无比。
而且如今各地的茶园还在不断的扩大,茶叶赚钱,谁都知道。
“户部告诉我,以眼下这种势头下去,过不了几年,我们的茶叶总产量甚至能达到年产量五千万斤。
全国的茶叶市场,非常有利可图。
“普通的武夷山茶收购价不过二十文,好茶也不过二三百文。但朕手里这杯茶,在市场上却价值十贯。一杯茶,就值十贯。呵呵,想不到吧,李超每年免费贡给朕茶叶,说来朕还真占不少便宜呢。”他摇头笑道。
“还有这青花瓷器,李记景德镇特产。比起越窖青瓷和邢窖白瓷,李家景德镇的青花瓷如今更受欢迎。这样的一只杯子,也值好几贯。朕觉得自己现在真的好奢侈,一杯茶值十贯,一个茶杯也值五贯,还有朕桌上这瓶桑椹紫酒,也值好几千钱。”
“李超比朕有钱多了。”
王太监在一边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你知道李超最近在做什么吗?”李世民又问。
“赵国公最近在淮北道登州,视察造船厂,并招募领地和船队的人手。”
李世民摇摇头,“李超已经富可敌国了,还闲不下来。李超有很多下金蛋的鸡啊,茶叶、瓷器、糖、酒,还有矿冶钢铁、钱庄当铺,以及造船厂马车行,还有商行、船队。什么赚钱他做什么,这赚钱的速度比朝廷还快。”
王太监也承认这一点,他也不明白,李超赚那么多钱干嘛。富可敌国,早做到了。他就不怕赚太多钱,惹别人眼红?
现在连皇帝都眼红了。
“朕赚钱比不过李超啊。”
王太监心想,皇帝不会是想打劫李超吧,上次刚从李家折腾了近两千万啊。
“朕很赞同李超说的一句话,朝廷是管理者,不应当直接干涉商业。之前朝廷把盐纳入专卖,一年能得盐务收入一千二百余万贯,按朝廷那边的报告,有望在三年内,将盐业收入提升到两千万贯。”
“这个方式很好啊。朝廷不直接生产盐,也不卖盐,但朝廷管理。朕决定,把茶叶、糖、酒、瓷器、钢铁这些也按盐业管理方式来操作。以后商人要贩卖茶叶,需先向朝廷取得茶引,然后可以从事茶叶买卖,否则私自向茶农收购茶叶,就是违法。”
李世民看着李超轻松的大把赚钱,早眼红了。
朝廷的租庸调正税也好,两税法辅税也罢,对于茶酒糖这些都不太适用。哪怕是工商税这块,他也认为还是吃亏了。
针对这几样商品,他认为应当如盐一样征重税。
两千万斤茶叶,平均一斤茶叶征百文钱茶引钱,那就是两百万贯。
“一年两百万贯茶引钱,你觉得高吗?”李世民问王太监。
平均一斤茶叶一百文钱茶引钱,哪怕茶叶产量增加到五千万斤,一斤也得四十文茶引钱,凭白增加这么多,自然是贵了。哪怕考虑到许多茶叶本就卖的贵,尤其是一些好茶,可这茶引也贵啊。
出口是赚钱,可还得交关税不是,商人还得交其它的商税不是。
“一年两千万盐税,一千万酒税,茶税两百万,糖税一百万、瓷器也要加税。”
李世民很简单粗暴的列了个单子,按照这些商品的规模,然后定下一个税额。按着这个额度去征税。
一年光是这几样商品的引税就三千多万贯了,还有工商税、常关税和海关税等,一年还能赚不少。再加上租调正税和两税辅税,朝廷的收入还能再创新高。
王太监心里暗想着,灞上李家经营的产业里,好几样都名列其中,这朝廷一年新加的这大笔税收,李家就要占大半了。
李世民笑笑,对着王太监道,“你也别替李超心疼,朕只是看不惯李超赚钱这么狠,再说了,依法纳税,这也是大唐子民应尽的义务。朕虽然把这几样商品的税调高了些,但这几样本来就很赚钱,朕不过是跟李超分杯羹,他也只是少赚了点而已,并不是就不赚钱了。”
“他依然赚钱的很,最赚钱的这些买卖,可都在他家手里。”
“其实朕还真想抢了李家的产业,不过想想,这些产业也只有在李超的手里才最赚钱。收到朕手里,说不定就黄了。让李超去赚吧,朕在后面收税就好了。”
王太监提出一个问题。
“陛下,赵国公简直是财神转世,赚钱的本事无人能及。但是,灞上李家如今已经如此有钱,他们家还拼命赚钱做什么?”
李世民看了王太监一眼,然后缓缓道,“李超是个喜欢舒适的人,当然,他现在赚的钱还有他的产业,早够他舒舒服服过一百辈子了。他现在还在拼命的赚钱,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要开发经营他的那些领地,然后让他的儿孙以后也能世代舒舒服服。”
“赵国公可想的真够长远的。”王太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