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0章 抢班夺权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超坐在太子右侧下首,听着承乾的话,感觉到了一丝极不好的苗头。
  太子年纪轻轻,居然已经开始想搞平衡术了。原本都已经商议好的事情,现在承乾却又要这样问长孙无忌。
  “咳咳!”
  张超咳嗽两声。
  承乾面色微微变化,脸上的笑容也变的僵硬了些。
  在组阁这样的重要事情上,张超不打算退让。现在退一步,以后长孙无忌更会得寸进尺,那以后什么事情都得扯皮,全部精力都要耗费在内斗之中,根本不可能做事情了。
  战争虽平息,但要做的事情还太多。
  朝廷要迅速救援南方受灾百姓。
  各地遭破坏的经济生产要恢复,朝廷还得让各地常平仓放粮,平抑物价,得尽快把四大银在各地开放,投放新钞。
  一些不当的律法要废除。
  各地议会得重建。
  事情这么多,张超哪有空跟长孙无忌在这里扯皮。
  “长孙相国、房相,诸位,我们今天能共济一堂,而不是在汉京城下两军对阵,这是说明我们都是带着求同存异之心,带着捍卫大唐之心。某以为,眼下当尽快结束纷争,不要搞对立。让朝廷中枢尽快的运转起来,让天下重新恢复秩序才是当务之急。”
  长孙无忌冷笑。
  “既然说要尽快恢复中枢运转,那何必还要这样折腾?”
  马周站出来为张超说话,“过去的制度还是有些瑕疵的,而内阁制在此前也得到试行,效果非常好。”
  长孙无忌一人对喷数人,毫不退缩。
  承乾坐在那里看着。
  房玄龄一直没开口,这个时候也不得不站出来了。
  要不然,两边这样互喷,根本不是解决之法。
  “殿下,臣赞成安国赵王的提议,也支持殿下的决定。朝廷可改为内阁和议会制!”
  长孙无忌扭头,怒瞪着房玄龄。
  他觉得房玄龄在关键的时候,背叛了他。
  张超却只是抬头望着承乾。
  承乾道,“既然房相也支持,那么此事就此定下。”
  “接下来,再商议一下六部和诸寺监的人事调整。”
  长孙无忌被重挫,愤愤的坐在那里。
  接下来的各项朝廷中枢部衙的人事调整中,长孙无忌已经没有兴趣再争了。没有房玄龄支持他,争也争不过。
  等各项人事议定,长孙无忌却又起身开口。
  “臣以为,如今并无战事,那么就应当尽快让征召的战士返回乡里。大量士兵聚集,军费开销大,也容易滋生事端。”
  在刚才。
  张超抢先争下了军方最重要的各个位置的人事任命。
  枢密使、兵部尚书、五军大都督,南北衙大帅,还有一个新设的海军大帅。
  张超没有马上提出改革军制,这个可以放到太子登基之后,先定下军方各个重要位置就好。
  屈突通降为副枢密使、李绩也降为兵部尚书,刘弘基、殷开山、段志玄这些大将,也都改为副枢密使或者兵部侍郎等职。
  而南北衙大帅和五军大都督加上新设的海军大帅,张超则都选凭了自己人。
  先占据上层顶峰,回头再改军制也要容易的多。
  现在长孙无忌提出要解散张超带来的兵,张超岂会同意。
  “臣以为,当重新整编军队。”张超也提出一条。
  整编,其实就是南军吞并京畿的南北衙军队。
  刚刚皇帝已经通过了内阁的组阁,所以眼下坐在这里的两班宰相,实际上只剩下了内阁的九位宰相,其余的要么入翰林,要么入御史台、大理寺,或者入议会,要么成为内阁下属的枢密院和各部官员。
  在新的内阁制下,其实张超已经相当于集过去三高官官权于一身。辅相长孙无忌,毫无跟张超对干的权力。
  连次相都不能跟首相相争,更别说辅相了。
  首相与其它诸相的权力之差,体现在于身为首相的张超拥有票拟之权。
  这就类似于后世的常委会上,张超就是那个班长,而其它的常委可就差远了。
  票拟之权,就是朝廷各部衙和地方的奏章,都要先送到内阁。首相张超召集诸相商议,最终由首相张超负责给出处置意见。这个票拟,实际上就是代拟的御批,供皇帝采纳。
  皇帝在翰林院学士们的协助下,对内阁给出票拟的奏章做出最后批复。多数情况下,肯定是采纳内阁票拟的决定。翰林院学士里,也有一个负责代笔批红的学士,这就是翰林院长了,其它学士则跟其它宰相差不多,是给意见的。
  但翰林院长是代批,批红的大权是在皇帝手里。
  所以说,皇帝是最高权力,而内阁首相是朝廷日常运转的主持人。
  内阁首相权力大小,最终还是体现在于皇帝对票拟的采纳度。
  而眼下张超的票拟,承乾岂能不采纳?
  原来李世民时的三院制,是分权制,中枢权力比较分散。而现在,内阁首相票拟制度则比原来辅佐君主处理政务时更加细致、周到。
  中枢大权归于内阁,内阁大权归于首辅。
  这种制度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在于哪怕皇帝不勤政,甚至不聪明都没关系,外面有内阁,内有翰林院。
  君逸臣劳,哪怕皇帝一点正事不干,朝廷依然能够正常运转。
  而如果皇帝比较贤明能干,那么内阁的权力也就变弱。如果皇帝不关心政事,那么实际政务还是由内阁决定。
  相辅相成。
  不过比之明代的内阁,大唐内阁却只有一半的封驳权,议会上院也得到了封驳大权。对于内阁,多了些制衡。
  但是,枢密院却是归于内阁统领,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领者,但内阁也是有很大的管辖权。
  原来李世民的三院制,分权。
  最主要的决策还是在御前三院联席会议,三院二十七个宰相,除不在京的,都是群相议政,然后皇帝拍板决定。
  这个制度,皇帝比较累,亲自决策。
  而现在,首相张超代皇帝先做出决策建议。
  也可以是皇帝与大臣们商议。
  无疑,得到承乾支持的张超,现在确实无往不利,长孙无忌一个辅相,除非得到多数宰相们的支持,否则,他根本影响不了内阁决策。
  内阁九相,褚遂良、岑文本、于志宁、杨师道那都是张超的人,长孙无忌顶多得到房玄龄、杜淹、戴胄三人支持,五比四,他也占不了多数。
  长孙无忌很火。
  但在这个鬼内阁里,毫无办法。
  内阁不比过去的中书门下,过去中书门下没有枢密院的管辖权,而现在,内阁直接统领了枢密院。
  内阁也就拥有了对军事方面的决策权。
  张超反对长孙无忌提出的解散南军,而提出要整编京畿军队,辅相岑文本、褚遂良、杨师道、于志宁立即表态支持。
  房玄龄很平静的也出声支持。
  于是乎,连次相都支持了,内阁里六比一,还有两个没表态。
  不需要那两人表态,承乾也知道了内阁的态度了。
  “那就由内阁拿出一个整编的章程来。”承乾道。
  内阁做了决定,皇帝是有最终否决权的,另外议会上院也有封驳权。可皇帝现在会反对张超吗?
  议会上院新上任的院长,是张超的亲家魏征。而且这个魏征,行事向来有些古板,对事不对人。
  想说动他让科院封驳内阁的这个整编京畿军队的计划,根本不可能。
  第一次议事就此结束。
  当天,以皇帝李世民的名义,诏令天下。
  改组中枢,设立内阁,给予票拟之权,任命了九位内阁宰相,并授张超为首相、房玄龄为辅相。又设翰林院,授翰林院批红之权,同样任命了九位翰林学士,其中马周为翰林学士承旨,成为翰林院长。
  重设议会。
  魏征成为上院院长,上院设六科议员,每科九名科议员,握有都督弹劾、封驳大权。
  宇文士及出任下院院长,下院也拥有监督弹劾权。
  中枢这的些官员五年一任,最高连任两届。
  后面又有中枢六部、枢密院、御史台等部衙的重要人事调整。
  京师人事大调整。
  这道诏令过后,紧接着是皇帝下诏宣布退位,从此皇帝退位为太上皇,而监国太子承乾继位皇帝。
  承乾的登基就在十月十一日。
  时间很紧,但汉京和张超这边其实早就在做准备了,因此倒也不仓促。
  用皇帝的名义下完这两道诏书,皇帝也算完成了使命了。
  从今以后,这天下就正式是承乾的了。
  当然,京畿许多人在仔细研读了这两道诏书之后,也算是明白了内阁首相跟过去的中书令有什么区别了。
  内阁首相比中书令权力大多了。
  张超手握内阁票拟之权,马周则握着翰林院批红之权,这对老搭档真正的夺取了中枢大权,而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一个是次相一个是辅相,却是失了势了。
  “赵王这次回来,很强势啊。”
  “那是当然,从龙之功啊。赵王都成了安国赵王了,硬生生的为太子打出了一个龙椅,又嫁了两个女儿给太子,太子肯定也不会亏待安国赵王的。”
  “赵王当了这内阁首相,按制,起码可以连任两届,做十年首相啊。”
  “是啊,以后就是赵王辅政时代了。”
  “赵王辅政才好,贞观新政,当初可不就是赵王提出的。”
  “以后日子好过了。”
  汉京百姓,都纷纷奔走相告,好日子来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