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节
经此一仗,八路军算是稳定了军心民心,其中尤其是民心……原本他们以为八路军肯定打不过鬼子,于是始终都在犹豫都处在深深的恐惧之中。
也难怪百姓会这么想。
之前鬼子只需要几个骑兵就能占领一座城市的事还历历在目,虽然那是不争气的顽军,但鬼子对八路军也是一比三甚至一比五啊!
以这比例计算,鬼子应该只需要两千人左右就能攻下大同。
可现在鬼子却有一个师团一万多人,那拿下大同还不是有如吃瓜切菜般的容易吗?
如果鬼子肯定会拿下大同,那帮八路军一起打鬼子,是不是就要遭到鬼子疯狂的报复呢?
于是,整个大同十余万人,帮助八路军抬伤员、运物资的百姓不过只有一千多人。
这一千多人之所以会帮助八路军,他们那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这部份人他们看得很清楚,他们一边帮助八路军一边沿途冲着躲在房里不敢有动作的百姓大喊:
“乡亲们!反正都是死,为啥不挺着腰杆死?”
“鬼子进城还不是大杀特杀?活路就只有一条,帮八路军守住大同!”
“俺就算死,也要拼几个鬼子够本!豁出去了!”
……
但能有勇气这么想的人毕竟是少数,道理虽然大家都懂,但真到了生死抉择的时候,更多人宁愿躲在屋里瑟瑟发抖,他们两腿软得连路都站不稳了,还能指望他们走出房门帮助八路军?
但是,在八路军狠狠的打退鬼子一波进攻后,就暂时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了。
尤其有一部份民兵亲自参与到对鬼子的这次围剿中,他们知道鬼子死伤多少人然后迅速把消息在城内传播开。
百姓一听,私下就议论开了:
“看来这事还没个准呐?”
“是啊,八路军这一仗就打掉了鬼子三千多人,这可不是少数啊……”(注:民兵半真半假的把战果夸大了些,这是作战部队常干的事)
“这么一算,八路军要是再这么打两场仗,可就把鬼子给消灭干净了吗?”
……
百姓往往就会用这么简单的思维计算伤亡比,他们当然不知道战争远没有他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不过这样也好,百姓有了信心,出门帮助八路军的百姓也就越来越多。
一千多人很快就涨到两千多人,不久又翻一倍。
送水送粮送弹药的,帮助照顾伤员的,帮助准备物资的等等,使八路军基本没了后顾之忧。
确切的说不只是没有后顾之忧,这么一整马上就有更多的百姓希望加入民兵直接与鬼子作战。
之前只组织起一千多民兵,这如果是按照比例来算的话,十几万百姓里怎么也能征个五、六千的民兵……
和平时期的征兵比率通常能达到五比一,也就是五个人里有一个年龄适合参军作战。
但在战争时期尤其是鬼子占领区,十个甚至二十个都很难挑出一个适龄青年,青壮都被鬼子抓去当兵或者做苦力了,家里种田的都是老人。
然而,十几万人里挑出五、六千人却是将近三十比一,这还是没什么问题。
之所以只有一千民兵而且这些民兵中还有一部份是女同志以及岁数较大的百姓,还是那句话:百姓有顾虑,他们担心八路军在大同呆不久,八路军前脚一走鬼子后脚就来了,谁要是参加了八路军……那可是全家包括邻居在内十户都要遭殃。
这也是鬼子保甲制度的厉害之处,百姓的恐惧和顾虑没那么容易放下从而使八路军很难得到人民群众的帮助,这也算是一种釜底抽薪。
其结果就是八路军在大同仓库里缴获了大批的枪支弹药却愣是发不出去。
现在就不一样了,百姓受到八路军这一仗的刺激,纷纷要求加入民兵队伍跟八路军一起打鬼子。
其中还有许多老头和年龄未到的青年。
赵刚原本还不允许他们加入部队,但百姓们却对赵刚说道:“政委,咱们要是挡不住鬼子,鬼子就会进城把我们全杀光,反正都是死,为什么不让我们拿起枪反抗呢?”
赵刚一听这话就没声音了,只得点头同意。
第1243章 制造恐慌
百姓说的没错,想明白了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挡不住就是死,那还有什么好害怕的?豁出去跟鬼子拼了就是!
这也是鬼子这种保甲制度和恐怖统治的副作用……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保甲制度也不例外。
恐怖统治的确能让百姓很难放下顾虑,大多时候会畏畏缩缩的不敢与八路军接触甚至还会告密。
然而……
如果恐怖到了极点过了某个界限,它就会转变成另一个极端成为八路军的助力。
比如保甲制度把十户人家绑在一起,其它人还在犹豫其中有一户有一个人帮助了八路军甚至参加民兵,其它人怎么办?
他们第一时间会感到害怕,会慌张,或者会劝说阻止。
但当他们冷静下来时,就会想:“既然保甲制捆绑在一起,一人参加八路军我们所有人都上了鬼子必死的黑名单,那还有其它路可以走吗?”
于是就没什么好考虑的,全部都站在八路军一边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呗!
结果只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民兵人数就猛增至七千余人,仓库的武器弹药瞬间就分个精光,甚至还不够用……仓库的步枪包括机枪在内只有四千多把。
然后还要从鬼子的尸体堆里捡步枪捡子弹用。
这时城内的兵力突然就与鬼子的兵力出现反转……城内有一万多人,而鬼子经过上次的伤亡只剩下八千人左右。
不过当然,城内的民兵大多没有作战经验,他们中大多数人连步枪怎么使用都不知道,论战斗力依旧鬼子占优。
这时林芳太郎就有些着急了。
这样下去,攻城也不是不攻城也不是。
攻城吧,敌人放开几个口子帝国军队也不敢往里冲,那还怎么攻?难道要一板一眼的跟八路军抢夺城墙防线?这要消耗掉多少兵力?
不攻城吧,难道就这么放任八路军在城内发展壮大?
林芳太郎有想过围而不攻。
但一来天色一亮八路军的航空队就会飞来轰炸,帝国军队就不得不由明转暗。
二来这可是大同,火车站、机场到处都是储存物资的仓库,其中就包括许多军粮。
要是围而不攻的话,要多久才能把他们饿死?
那时八路军的援军是不是早就赶到了?
关于八路军援军这方面,是王学新在组织的。
此时从王学新的角度看,他以及其它人对大同的战局一无所知。
如果说知道些什么的话,那就是鬼子对大同采用“围三厥一”的战术从三面对大同发起猛攻,东面则放开。
但东面也不是真的放开,那里有鬼子的伏兵。
因此,情报人员只能在城外了解战况然后上报给王学新,其它的情况就无从了解了。
陈松勇在听到大同的战况后还想立即朝大同派出援军但却被王学新阻止了。
“鬼子既然对大同发起进攻,就不会没有准备!”王学新分析道:“我军防线的问题,就是过于依赖铁路线同时许多位置都十分薄弱,在这情况下如果贸然出击,很可能会掉进鬼子设下的陷阱!”
动态防御就是这弱点,它虽说可以将兵力集中使用再利用机动性进行远距离的有效防御,但全线几百公里的防线肯定无法面面俱到甚至有些路段都有可能只设了几个哨兵。
所以,铁路表面看起来还是安全的,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处示警,但越是这样就是越可疑……鬼子不可能任由八路军把援兵派往大同。
王学新猜测,鬼子还有其它部队此时已乘着夜色在铁路两侧潜伏,他们没有惊动哨兵,只等着八路军援军要上来时再突然发起进攻。
这种做法很明智。
因为有句话叫“只有看不见的敌人才最可怕”。
如果鬼子从一开始就发起攻击占领某个路段使八路军铁路中断,那么八路军马上就知道几个信息:在某处,有多少敌人,该派出多少兵力打通等等。
然而,鬼子却始终没发起进攻只是躲在暗处伺机而动,这么一来就是整条线几百公里都有可能,仅仅只是要找出敌人在哪个位置都不容易尤其此时还是在夜里。
因此,王学新只是指着铁路上的几个重点部位下令道:“几处公路桥、和一个隧道加强防御,暂时按兵不动,等到天亮再说!”
“团长!”陈松勇说:“可是大同……”
此时以八路军掌握的信息,大同是三千人的独立团加两千新投诚的宁杰一部再加一千民兵。
如果这么计算的话,大同对抗鬼子一个师团实力相差过于悬歼,其中宁杰一部还不确定会不会临阵叛变。
不过王学新相信李云龙的能力,他是能够独挡一面的指挥官,而且还是个讲效率能当机立断的指挥官,挡住一夜应该问题不大。
等到白天,八路军的航空队能发挥作用,到时压力就小得多了。
另一头的林芳太郎也在为这事着急。
原本他以为在自己的连环计下别说一夜了,可能一个小时不到就能将大同轻松拿下,没想到不仅没能拿下反而损兵折将。
林芳太郎很清楚,如果首战告负,城内的百姓就越发不可能混乱……他们的信心是随着战局摇摆的,他们认为胜利的天平偏向八路军,那么就会选择在城内支持八路军,于是胜利天平就会越发偏向八路军……
“混蛋,不行这样下去!”林芳太郎自言自语的说道:“必须让百姓陷入恐慌!”
此时的林芳太郎认为这是唯一一个攻破大同的方法。
但是,要怎么才能让百姓恐慌呢?
林芳太郎首先想到的就是毒气弹。
但这段时间因为帝国军队与顽军全面开战,毒气弹在前线大量使用现在剩余的数量不多。
另一方面,就是林芳太郎认为毒气弹打在城里效果并不好。
原因是百姓很容易找到湿毛巾,可以关闭门窗堵上门缝……大同因为冬天比较寒冷,门窗的气密性原本就很好。
因此毒气很可能被风一吹就没了,无法造成敌人多大的损失当然也无法造成百姓恐慌。
那该用什么呢?
林芳太郎随即就想到了燃烧弹!
第1244章 “章鱼炸弹”
二战时鬼子也有燃烧弹,那就是九九式3型燃烧弹。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也难怪百姓会这么想。
之前鬼子只需要几个骑兵就能占领一座城市的事还历历在目,虽然那是不争气的顽军,但鬼子对八路军也是一比三甚至一比五啊!
以这比例计算,鬼子应该只需要两千人左右就能攻下大同。
可现在鬼子却有一个师团一万多人,那拿下大同还不是有如吃瓜切菜般的容易吗?
如果鬼子肯定会拿下大同,那帮八路军一起打鬼子,是不是就要遭到鬼子疯狂的报复呢?
于是,整个大同十余万人,帮助八路军抬伤员、运物资的百姓不过只有一千多人。
这一千多人之所以会帮助八路军,他们那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这部份人他们看得很清楚,他们一边帮助八路军一边沿途冲着躲在房里不敢有动作的百姓大喊:
“乡亲们!反正都是死,为啥不挺着腰杆死?”
“鬼子进城还不是大杀特杀?活路就只有一条,帮八路军守住大同!”
“俺就算死,也要拼几个鬼子够本!豁出去了!”
……
但能有勇气这么想的人毕竟是少数,道理虽然大家都懂,但真到了生死抉择的时候,更多人宁愿躲在屋里瑟瑟发抖,他们两腿软得连路都站不稳了,还能指望他们走出房门帮助八路军?
但是,在八路军狠狠的打退鬼子一波进攻后,就暂时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了。
尤其有一部份民兵亲自参与到对鬼子的这次围剿中,他们知道鬼子死伤多少人然后迅速把消息在城内传播开。
百姓一听,私下就议论开了:
“看来这事还没个准呐?”
“是啊,八路军这一仗就打掉了鬼子三千多人,这可不是少数啊……”(注:民兵半真半假的把战果夸大了些,这是作战部队常干的事)
“这么一算,八路军要是再这么打两场仗,可就把鬼子给消灭干净了吗?”
……
百姓往往就会用这么简单的思维计算伤亡比,他们当然不知道战争远没有他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不过这样也好,百姓有了信心,出门帮助八路军的百姓也就越来越多。
一千多人很快就涨到两千多人,不久又翻一倍。
送水送粮送弹药的,帮助照顾伤员的,帮助准备物资的等等,使八路军基本没了后顾之忧。
确切的说不只是没有后顾之忧,这么一整马上就有更多的百姓希望加入民兵直接与鬼子作战。
之前只组织起一千多民兵,这如果是按照比例来算的话,十几万百姓里怎么也能征个五、六千的民兵……
和平时期的征兵比率通常能达到五比一,也就是五个人里有一个年龄适合参军作战。
但在战争时期尤其是鬼子占领区,十个甚至二十个都很难挑出一个适龄青年,青壮都被鬼子抓去当兵或者做苦力了,家里种田的都是老人。
然而,十几万人里挑出五、六千人却是将近三十比一,这还是没什么问题。
之所以只有一千民兵而且这些民兵中还有一部份是女同志以及岁数较大的百姓,还是那句话:百姓有顾虑,他们担心八路军在大同呆不久,八路军前脚一走鬼子后脚就来了,谁要是参加了八路军……那可是全家包括邻居在内十户都要遭殃。
这也是鬼子保甲制度的厉害之处,百姓的恐惧和顾虑没那么容易放下从而使八路军很难得到人民群众的帮助,这也算是一种釜底抽薪。
其结果就是八路军在大同仓库里缴获了大批的枪支弹药却愣是发不出去。
现在就不一样了,百姓受到八路军这一仗的刺激,纷纷要求加入民兵队伍跟八路军一起打鬼子。
其中还有许多老头和年龄未到的青年。
赵刚原本还不允许他们加入部队,但百姓们却对赵刚说道:“政委,咱们要是挡不住鬼子,鬼子就会进城把我们全杀光,反正都是死,为什么不让我们拿起枪反抗呢?”
赵刚一听这话就没声音了,只得点头同意。
第1243章 制造恐慌
百姓说的没错,想明白了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挡不住就是死,那还有什么好害怕的?豁出去跟鬼子拼了就是!
这也是鬼子这种保甲制度和恐怖统治的副作用……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保甲制度也不例外。
恐怖统治的确能让百姓很难放下顾虑,大多时候会畏畏缩缩的不敢与八路军接触甚至还会告密。
然而……
如果恐怖到了极点过了某个界限,它就会转变成另一个极端成为八路军的助力。
比如保甲制度把十户人家绑在一起,其它人还在犹豫其中有一户有一个人帮助了八路军甚至参加民兵,其它人怎么办?
他们第一时间会感到害怕,会慌张,或者会劝说阻止。
但当他们冷静下来时,就会想:“既然保甲制捆绑在一起,一人参加八路军我们所有人都上了鬼子必死的黑名单,那还有其它路可以走吗?”
于是就没什么好考虑的,全部都站在八路军一边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呗!
结果只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民兵人数就猛增至七千余人,仓库的武器弹药瞬间就分个精光,甚至还不够用……仓库的步枪包括机枪在内只有四千多把。
然后还要从鬼子的尸体堆里捡步枪捡子弹用。
这时城内的兵力突然就与鬼子的兵力出现反转……城内有一万多人,而鬼子经过上次的伤亡只剩下八千人左右。
不过当然,城内的民兵大多没有作战经验,他们中大多数人连步枪怎么使用都不知道,论战斗力依旧鬼子占优。
这时林芳太郎就有些着急了。
这样下去,攻城也不是不攻城也不是。
攻城吧,敌人放开几个口子帝国军队也不敢往里冲,那还怎么攻?难道要一板一眼的跟八路军抢夺城墙防线?这要消耗掉多少兵力?
不攻城吧,难道就这么放任八路军在城内发展壮大?
林芳太郎有想过围而不攻。
但一来天色一亮八路军的航空队就会飞来轰炸,帝国军队就不得不由明转暗。
二来这可是大同,火车站、机场到处都是储存物资的仓库,其中就包括许多军粮。
要是围而不攻的话,要多久才能把他们饿死?
那时八路军的援军是不是早就赶到了?
关于八路军援军这方面,是王学新在组织的。
此时从王学新的角度看,他以及其它人对大同的战局一无所知。
如果说知道些什么的话,那就是鬼子对大同采用“围三厥一”的战术从三面对大同发起猛攻,东面则放开。
但东面也不是真的放开,那里有鬼子的伏兵。
因此,情报人员只能在城外了解战况然后上报给王学新,其它的情况就无从了解了。
陈松勇在听到大同的战况后还想立即朝大同派出援军但却被王学新阻止了。
“鬼子既然对大同发起进攻,就不会没有准备!”王学新分析道:“我军防线的问题,就是过于依赖铁路线同时许多位置都十分薄弱,在这情况下如果贸然出击,很可能会掉进鬼子设下的陷阱!”
动态防御就是这弱点,它虽说可以将兵力集中使用再利用机动性进行远距离的有效防御,但全线几百公里的防线肯定无法面面俱到甚至有些路段都有可能只设了几个哨兵。
所以,铁路表面看起来还是安全的,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处示警,但越是这样就是越可疑……鬼子不可能任由八路军把援兵派往大同。
王学新猜测,鬼子还有其它部队此时已乘着夜色在铁路两侧潜伏,他们没有惊动哨兵,只等着八路军援军要上来时再突然发起进攻。
这种做法很明智。
因为有句话叫“只有看不见的敌人才最可怕”。
如果鬼子从一开始就发起攻击占领某个路段使八路军铁路中断,那么八路军马上就知道几个信息:在某处,有多少敌人,该派出多少兵力打通等等。
然而,鬼子却始终没发起进攻只是躲在暗处伺机而动,这么一来就是整条线几百公里都有可能,仅仅只是要找出敌人在哪个位置都不容易尤其此时还是在夜里。
因此,王学新只是指着铁路上的几个重点部位下令道:“几处公路桥、和一个隧道加强防御,暂时按兵不动,等到天亮再说!”
“团长!”陈松勇说:“可是大同……”
此时以八路军掌握的信息,大同是三千人的独立团加两千新投诚的宁杰一部再加一千民兵。
如果这么计算的话,大同对抗鬼子一个师团实力相差过于悬歼,其中宁杰一部还不确定会不会临阵叛变。
不过王学新相信李云龙的能力,他是能够独挡一面的指挥官,而且还是个讲效率能当机立断的指挥官,挡住一夜应该问题不大。
等到白天,八路军的航空队能发挥作用,到时压力就小得多了。
另一头的林芳太郎也在为这事着急。
原本他以为在自己的连环计下别说一夜了,可能一个小时不到就能将大同轻松拿下,没想到不仅没能拿下反而损兵折将。
林芳太郎很清楚,如果首战告负,城内的百姓就越发不可能混乱……他们的信心是随着战局摇摆的,他们认为胜利的天平偏向八路军,那么就会选择在城内支持八路军,于是胜利天平就会越发偏向八路军……
“混蛋,不行这样下去!”林芳太郎自言自语的说道:“必须让百姓陷入恐慌!”
此时的林芳太郎认为这是唯一一个攻破大同的方法。
但是,要怎么才能让百姓恐慌呢?
林芳太郎首先想到的就是毒气弹。
但这段时间因为帝国军队与顽军全面开战,毒气弹在前线大量使用现在剩余的数量不多。
另一方面,就是林芳太郎认为毒气弹打在城里效果并不好。
原因是百姓很容易找到湿毛巾,可以关闭门窗堵上门缝……大同因为冬天比较寒冷,门窗的气密性原本就很好。
因此毒气很可能被风一吹就没了,无法造成敌人多大的损失当然也无法造成百姓恐慌。
那该用什么呢?
林芳太郎随即就想到了燃烧弹!
第1244章 “章鱼炸弹”
二战时鬼子也有燃烧弹,那就是九九式3型燃烧弹。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