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粮仓
这一来日军方面可就苦了。
围攻许家村的日军正是长桥勇人所带领的一个大队,对许家村这个地方他们可以说是想尽了所有可以想的办法,尤其是对那棵大榕树……他们是白天攻晚上也攻,有时还想放烟雾弹乘着烟雾杀进去。
但这一切都是徒劳,中国人的防守很严密,而且似乎总是能算准日军想要干什么。
日军放烟雾弹,中国人就乘着烟雾抢先在榕树前布下地雷,日军冒着烟雾进去冷不防的就被地雷给炸得一片混乱,接着中国人的机枪就会朝着地雷爆炸的声音打来一串串子弹。
日军要是在夜里偷袭,中国人就会在树枝和气根上挂着已经拉开保险的手雷,黑夜中的日军士兵根本就看不到这些手雷,只要轻轻一碰这些气根,那些手雷就会爆开将日军炸得惨叫连天,而这又爆炸声又能给中国人警示,接下来又是一片熟悉的照明弹和弹雨。
面对这样的坚固的防御,长桥勇人知道更适合的是将其团团围住等着里头的中国军人弹尽粮绝,但长桥勇人却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每当天色一亮美国人的运输机就会飞临许家村的上空将一箱箱的补给往下投。
所以,长桥勇人很清楚,最终没有弹药的只会是日本人而不是中国人。
联队长对长桥勇人报告的回应就是:“美国人有运输机,难道你们就不能把它们打下来吗?”
一想到这里长桥勇人就有些哭笑不得,配属给他的高射火力就只有一挺高射机枪,子弹只有可怜的几百发……对于这一点长桥勇人倒是可以理解,野人山公路不通补给困难,日军的补给基本靠辎重队或是缅甸人用骡马甚至是人力背运,那当然不可能会有太多的高射机枪和子弹,如果再加上几挺高射机枪的话,只怕士兵们都拿不到步枪子弹了。
这也是长桥勇人觉得一直攻不下许家村的原因之一……日军手里的炮弹也十分有限,炮弹有限就不可能用炮弹雨一通狂轰滥炸将那棵大榕树炸平。
长桥勇人无法理解怎么才能以一挺高射机枪几百发子弹就做到像联队长说的那样“将美国人的运输机打下来!”?
事实上长桥的部下已经尽力了,高射机枪成功的将一架美国运输机击伤,那架运输机左翼冒着黑烟摇摇晃晃的飞了回去,此后连续三天都没有运输机出现。
长桥多么希望美国人的运输机永远也不要出现,但他却知道这是奢望。
于是他就乘着这段时间加紧对许家村发起进攻,希望能消耗掉中国人的弹药而拿下许家村。但最终却是日军的补给跟不上不得不停止了进攻。
“唉!”面对这种情况长桥勇人不由叹了一口气。
这一仗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日军包围了中国军人,但长桥却觉得是中国军人从里头包围了外面的日军。
而就在这时通讯兵就匆匆忙忙的跑了进来报告道:“少佐阁下,我们位于八莫和曼德勒的仓库被敌人给炸毁了!”
“什么?”闻言长桥不由大吃一惊,岭邦的补给几乎都是从八莫和曼德勒这两个方向运来的,这两个地方的仓库被炸毁了,那也就意味着岭邦得不到更多补给了。
果然,没过多久命令就传下来了:“从现在起,士兵的口粮减半!”
长桥只能应着“是”,他根本就不敢有什么怨言或是反对意见,更不敢提议撤退,因为那会被当作“软弱”和“耻辱”。
但长桥又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口粮减半的意思就是由每天一个饭团减为半个饭团……这样下去士兵怎么打仗?难道真让他们去吃草吗?
长桥不敢有反对意见,他的部下就不一样了。
日军士兵纷纷向长桥表示不满:“饿得连拿枪的力气都没有了,还能作战吗?”
“这样下去,我们不是死在中国人的枪下,而是被活活饿死的!”
甚至还有许多士兵反对再次朝许家村进攻,理由是他们看不到一点能够攻下许家村的希望……这在日军士兵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尤其是在被称作精锐的十八师团。
长桥只有对士兵吼叫道:“既然你们不进攻,那么也就不需要口粮了,把你们的口粮留给那些愿意进攻的人吧!”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么一来还真有士兵愿意进攻了,但他们的要求是将双倍的口粮先发给他们。
这个要求合情合理,因为谁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拿到这双倍的口粮,长桥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
士兵们一拿到这双倍的口粮……其实也就是一个饭团,全都没留着,几口就将其吃完了,然后就挺着枪往许家村冲,但这样的冲锋很快就被打了下来。
死在战场上的士兵也就算了,活着回来的士兵同样也是一阵沮丧,因为他们太早把口粮吃完了,接下来的时间就要挨饿了。
这时从前线传来了消息,说是这次进攻虽然没能取得多大的进展,但还是攻下了许家村的一个角落,而且这个角落据说还是中国人的地下粮仓。
兴奋不已的日军抢上去一看……那哪里是什么地下粮仓,而是中国人修筑的战地厕所。
以前的中国军队是根本不存在什么厕所的,而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解决了,用来擦腚的也是些树叶、土疙瘩或者树枝什么的,但是在孙布拉蚌训练后,他们就在美国教官的要求下“文明化”了,不仅有战地厕所,而且擦腚必须得用草纸。
这战地厕所之所以会被日军认为是中国人的粮仓,是因为这个地方被攻下时几个战士正在吃饭,这些饭来不及被带走就一古股脑的倒到粪坑里头了,于是白花花的米饭就像星星一样洒落在黄灿灿的粪便上。
饿极了的日军士兵哪里会顾上这些,从粪坑里捞出那些米饭在旁边的雨水里洗一洗就往嘴里塞,其它日军士兵也跟着纷纷效仿。
围攻许家村的日军正是长桥勇人所带领的一个大队,对许家村这个地方他们可以说是想尽了所有可以想的办法,尤其是对那棵大榕树……他们是白天攻晚上也攻,有时还想放烟雾弹乘着烟雾杀进去。
但这一切都是徒劳,中国人的防守很严密,而且似乎总是能算准日军想要干什么。
日军放烟雾弹,中国人就乘着烟雾抢先在榕树前布下地雷,日军冒着烟雾进去冷不防的就被地雷给炸得一片混乱,接着中国人的机枪就会朝着地雷爆炸的声音打来一串串子弹。
日军要是在夜里偷袭,中国人就会在树枝和气根上挂着已经拉开保险的手雷,黑夜中的日军士兵根本就看不到这些手雷,只要轻轻一碰这些气根,那些手雷就会爆开将日军炸得惨叫连天,而这又爆炸声又能给中国人警示,接下来又是一片熟悉的照明弹和弹雨。
面对这样的坚固的防御,长桥勇人知道更适合的是将其团团围住等着里头的中国军人弹尽粮绝,但长桥勇人却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每当天色一亮美国人的运输机就会飞临许家村的上空将一箱箱的补给往下投。
所以,长桥勇人很清楚,最终没有弹药的只会是日本人而不是中国人。
联队长对长桥勇人报告的回应就是:“美国人有运输机,难道你们就不能把它们打下来吗?”
一想到这里长桥勇人就有些哭笑不得,配属给他的高射火力就只有一挺高射机枪,子弹只有可怜的几百发……对于这一点长桥勇人倒是可以理解,野人山公路不通补给困难,日军的补给基本靠辎重队或是缅甸人用骡马甚至是人力背运,那当然不可能会有太多的高射机枪和子弹,如果再加上几挺高射机枪的话,只怕士兵们都拿不到步枪子弹了。
这也是长桥勇人觉得一直攻不下许家村的原因之一……日军手里的炮弹也十分有限,炮弹有限就不可能用炮弹雨一通狂轰滥炸将那棵大榕树炸平。
长桥勇人无法理解怎么才能以一挺高射机枪几百发子弹就做到像联队长说的那样“将美国人的运输机打下来!”?
事实上长桥的部下已经尽力了,高射机枪成功的将一架美国运输机击伤,那架运输机左翼冒着黑烟摇摇晃晃的飞了回去,此后连续三天都没有运输机出现。
长桥多么希望美国人的运输机永远也不要出现,但他却知道这是奢望。
于是他就乘着这段时间加紧对许家村发起进攻,希望能消耗掉中国人的弹药而拿下许家村。但最终却是日军的补给跟不上不得不停止了进攻。
“唉!”面对这种情况长桥勇人不由叹了一口气。
这一仗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日军包围了中国军人,但长桥却觉得是中国军人从里头包围了外面的日军。
而就在这时通讯兵就匆匆忙忙的跑了进来报告道:“少佐阁下,我们位于八莫和曼德勒的仓库被敌人给炸毁了!”
“什么?”闻言长桥不由大吃一惊,岭邦的补给几乎都是从八莫和曼德勒这两个方向运来的,这两个地方的仓库被炸毁了,那也就意味着岭邦得不到更多补给了。
果然,没过多久命令就传下来了:“从现在起,士兵的口粮减半!”
长桥只能应着“是”,他根本就不敢有什么怨言或是反对意见,更不敢提议撤退,因为那会被当作“软弱”和“耻辱”。
但长桥又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口粮减半的意思就是由每天一个饭团减为半个饭团……这样下去士兵怎么打仗?难道真让他们去吃草吗?
长桥不敢有反对意见,他的部下就不一样了。
日军士兵纷纷向长桥表示不满:“饿得连拿枪的力气都没有了,还能作战吗?”
“这样下去,我们不是死在中国人的枪下,而是被活活饿死的!”
甚至还有许多士兵反对再次朝许家村进攻,理由是他们看不到一点能够攻下许家村的希望……这在日军士兵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尤其是在被称作精锐的十八师团。
长桥只有对士兵吼叫道:“既然你们不进攻,那么也就不需要口粮了,把你们的口粮留给那些愿意进攻的人吧!”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么一来还真有士兵愿意进攻了,但他们的要求是将双倍的口粮先发给他们。
这个要求合情合理,因为谁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拿到这双倍的口粮,长桥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
士兵们一拿到这双倍的口粮……其实也就是一个饭团,全都没留着,几口就将其吃完了,然后就挺着枪往许家村冲,但这样的冲锋很快就被打了下来。
死在战场上的士兵也就算了,活着回来的士兵同样也是一阵沮丧,因为他们太早把口粮吃完了,接下来的时间就要挨饿了。
这时从前线传来了消息,说是这次进攻虽然没能取得多大的进展,但还是攻下了许家村的一个角落,而且这个角落据说还是中国人的地下粮仓。
兴奋不已的日军抢上去一看……那哪里是什么地下粮仓,而是中国人修筑的战地厕所。
以前的中国军队是根本不存在什么厕所的,而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解决了,用来擦腚的也是些树叶、土疙瘩或者树枝什么的,但是在孙布拉蚌训练后,他们就在美国教官的要求下“文明化”了,不仅有战地厕所,而且擦腚必须得用草纸。
这战地厕所之所以会被日军认为是中国人的粮仓,是因为这个地方被攻下时几个战士正在吃饭,这些饭来不及被带走就一古股脑的倒到粪坑里头了,于是白花花的米饭就像星星一样洒落在黄灿灿的粪便上。
饿极了的日军士兵哪里会顾上这些,从粪坑里捞出那些米饭在旁边的雨水里洗一洗就往嘴里塞,其它日军士兵也跟着纷纷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