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要先富,先修路
又行数日,赵云泽的队伍进入了唐境。这下,终于结束了风餐露宿的日子,有了地方官府的接来送往,赵云泽也舒服了一些。
不过那些忙活着迎接赵云泽一行的地方官员心里舒不舒服,就不得而知了。衙门都已经放假过年了,却忽然冒出个回归长安的使团经过自己的地盘,那些地方官员接待使团,却是属于加班性质了。
除夕这天中午,队伍到达平州卢龙县。
前隋时,平州称“郡”,唐立国后,改郡一级行政建制为州,平州郡就叫做平州了。大唐并未改变平州的治地,如今的平州,仍然只有石城和卢龙两县。此时的卢龙县,位于石城县偏西北,距离石城县一百多里。卢龙县是平州州治所在地。也许是平州太小的原因,平州的刺史,还检校卢龙县令一职。
平州刺史名崔适,字安之,是个四十来岁的文士。崔适带领卢龙县的官员,在卢龙北城门将赵云泽一行接进了平州城。
平州城的城墙不算高大,但也修的非常坚实。这里,已经非常靠近大唐边境了。城池修的坚实一些,自然是出于军防的考虑。
赵云泽见平州之内店铺林立,大街上行人如织。虽然,除夕之日的店铺都不营业了,可从城中的市井之象来看,这平州还是蛮繁华的。赵云泽心中好受了一些。卢龙县如此繁华,想来石城县也应该不太差。
路上,赵云泽跟崔适一交谈才知道,这位平州刺史出自博陵崔氏。赵云泽也问了一下关于石城县的信息。
崔适言到,石城县的县令,名为崔潼,字云渊,乃是他的远房族弟。
平州两县,长官俱出自博陵崔氏,崔氏在河北的势力,由此可见一斑。
当赵云泽问起石城县的经济情况时,崔氏就答的含含混混了。只是说石城县比不得卢龙县。
中午,崔适在州府后衙设宴,款待赵云泽一行。吃过饭后,赵云泽便向崔适辞行。
“赵大人,今夜就是除夕之夜了,您既然到了卢龙,干脆就在某府里过年好了,为何又要急匆匆赶路呢?”崔适大为不解。
“崔大人,过年是团圆之日,某怎好打扰您与家人团聚?某是想去石城县的,那石城县乃是犬子的采邑之地,某无法赶回长安过年,到犬子的采邑之地渡过除夕之夜,也算聊慰念家之情了。”
“既如此,那某就不强留赵大人了。以后赵大人有机会再来平州,或是某到长安,咱们再好好亲近一番。”崔适笑着说道。他那笑容,怎么看都有点送瘟神的味道。
——分——割——线——
使团离开卢龙县城,又行约一个半时辰,傍晚时分到达了石城县。
一望见石城县的城墙,赵云泽的心就凉了半截了。那也能叫做城墙?分明就是土围子嘛!
石城县的城墙居然不是砖石结构的,而是夯土围墙。城墙的高度,也就是三米多的样子,还不如长安城各个里坊的坊墙高呢。
再看这一面城墙的长度,最多三里地的样子。由此推断石城县的大小,比长安城最小的里坊都不如。
难怪崔适不细说石城县的情况呢,原来他是不好意思说呀。实在怪事,石城距离卢龙只有一百多里地,又同属一州,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石城县的官吏在北门外迎接赵云泽一行。官员的人数也不多,只有三人,其余的,就是吏员、衙役和军卒,加起来也就三四十人的样子。
为首一名官员,身着七品官服,年纪大约在三十出头的样子,是个长相清秀的瘦高个。这人就是石城县令崔潼了。
双方见面互相寒暄几句后,崔潼说话忽然吞吞吐吐起来:“赵大人,本县狭小,没有足够宽敞的地方容纳您的部下,您看……是不是让他们在城外扎营?”
赵云泽一愣,随即玩味的笑问崔潼:“崔大人,您恐怕也没准备这么多人的饭吧?”
“呃……本县府库余粮不足,实在惭愧!惭愧!”崔潼脸红道。
得了,合着人家石城县就没准备接待这么多人。做了一桌饭却来了十桌客,这不是难为人家嘛。
“既然如此,那某就不难为崔大人了。”
赵云泽笑了笑,便回头下令,让队伍在城外扎营,并自理伙食。他只带着秦安、黎仁进城。
想了想,赵云泽又去萧氏的马车旁询问,萧氏要不要进城。在卢龙县时,萧氏并没有露面,是与队伍中人一起,就在马车上用餐的。其实进入唐境之后,萧氏就一下变得矜持起来了。就算在前面几个州县住驿站,她也相当低调,赵云泽也不向地方官表明萧氏的身份。
这次,萧氏依然保持了低调,她说就在城外过除夕。赵云泽也只好将就她的意思。
等进了石城县,见到县内景致,赵云泽那原本就已经凉了半截的心,这下彻底凉透了。这石城县,城内居然连座两层的建筑物都没有,房屋也大多是茅草覆顶的土屋,店铺更是少得可怜。
“崔大人,某路过卢龙时,见卢龙县城还算繁华。这石城县离卢龙如此之近,又同属一州,为何比卢龙的风土竟相差如此之甚?”赵云泽不解的问崔潼。
崔潼未言先叹气,答道:“石城是下县,全县在籍人口只有九百八十二户。又不占交通要道,也无特产,如何不穷困?”
“那卢龙为何远比石城繁华?”赵云泽又问。
“卢龙乃州治之所在,人口和地亩远比石城要多。又处于北上要道,凡到突厥和高句丽做生意的商贾,必在卢龙停驻。有很多商贾,还在卢龙开设店铺,作为屯转物资之所,卢龙自然远比石城富庶。”崔潼解释道。
“唉,要先富,先修路啊,古人诚不欺我。”赵云泽感慨道。
“要先富,先修路?这话倒颇含至理,不知是哪位古人之言?”崔潼一愣过后,立即问赵云泽。
“呃,某也忘了是谁说的了,这是以前某翻看杂书时无意间看到的一句话。”
不过那些忙活着迎接赵云泽一行的地方官员心里舒不舒服,就不得而知了。衙门都已经放假过年了,却忽然冒出个回归长安的使团经过自己的地盘,那些地方官员接待使团,却是属于加班性质了。
除夕这天中午,队伍到达平州卢龙县。
前隋时,平州称“郡”,唐立国后,改郡一级行政建制为州,平州郡就叫做平州了。大唐并未改变平州的治地,如今的平州,仍然只有石城和卢龙两县。此时的卢龙县,位于石城县偏西北,距离石城县一百多里。卢龙县是平州州治所在地。也许是平州太小的原因,平州的刺史,还检校卢龙县令一职。
平州刺史名崔适,字安之,是个四十来岁的文士。崔适带领卢龙县的官员,在卢龙北城门将赵云泽一行接进了平州城。
平州城的城墙不算高大,但也修的非常坚实。这里,已经非常靠近大唐边境了。城池修的坚实一些,自然是出于军防的考虑。
赵云泽见平州之内店铺林立,大街上行人如织。虽然,除夕之日的店铺都不营业了,可从城中的市井之象来看,这平州还是蛮繁华的。赵云泽心中好受了一些。卢龙县如此繁华,想来石城县也应该不太差。
路上,赵云泽跟崔适一交谈才知道,这位平州刺史出自博陵崔氏。赵云泽也问了一下关于石城县的信息。
崔适言到,石城县的县令,名为崔潼,字云渊,乃是他的远房族弟。
平州两县,长官俱出自博陵崔氏,崔氏在河北的势力,由此可见一斑。
当赵云泽问起石城县的经济情况时,崔氏就答的含含混混了。只是说石城县比不得卢龙县。
中午,崔适在州府后衙设宴,款待赵云泽一行。吃过饭后,赵云泽便向崔适辞行。
“赵大人,今夜就是除夕之夜了,您既然到了卢龙,干脆就在某府里过年好了,为何又要急匆匆赶路呢?”崔适大为不解。
“崔大人,过年是团圆之日,某怎好打扰您与家人团聚?某是想去石城县的,那石城县乃是犬子的采邑之地,某无法赶回长安过年,到犬子的采邑之地渡过除夕之夜,也算聊慰念家之情了。”
“既如此,那某就不强留赵大人了。以后赵大人有机会再来平州,或是某到长安,咱们再好好亲近一番。”崔适笑着说道。他那笑容,怎么看都有点送瘟神的味道。
——分——割——线——
使团离开卢龙县城,又行约一个半时辰,傍晚时分到达了石城县。
一望见石城县的城墙,赵云泽的心就凉了半截了。那也能叫做城墙?分明就是土围子嘛!
石城县的城墙居然不是砖石结构的,而是夯土围墙。城墙的高度,也就是三米多的样子,还不如长安城各个里坊的坊墙高呢。
再看这一面城墙的长度,最多三里地的样子。由此推断石城县的大小,比长安城最小的里坊都不如。
难怪崔适不细说石城县的情况呢,原来他是不好意思说呀。实在怪事,石城距离卢龙只有一百多里地,又同属一州,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石城县的官吏在北门外迎接赵云泽一行。官员的人数也不多,只有三人,其余的,就是吏员、衙役和军卒,加起来也就三四十人的样子。
为首一名官员,身着七品官服,年纪大约在三十出头的样子,是个长相清秀的瘦高个。这人就是石城县令崔潼了。
双方见面互相寒暄几句后,崔潼说话忽然吞吞吐吐起来:“赵大人,本县狭小,没有足够宽敞的地方容纳您的部下,您看……是不是让他们在城外扎营?”
赵云泽一愣,随即玩味的笑问崔潼:“崔大人,您恐怕也没准备这么多人的饭吧?”
“呃……本县府库余粮不足,实在惭愧!惭愧!”崔潼脸红道。
得了,合着人家石城县就没准备接待这么多人。做了一桌饭却来了十桌客,这不是难为人家嘛。
“既然如此,那某就不难为崔大人了。”
赵云泽笑了笑,便回头下令,让队伍在城外扎营,并自理伙食。他只带着秦安、黎仁进城。
想了想,赵云泽又去萧氏的马车旁询问,萧氏要不要进城。在卢龙县时,萧氏并没有露面,是与队伍中人一起,就在马车上用餐的。其实进入唐境之后,萧氏就一下变得矜持起来了。就算在前面几个州县住驿站,她也相当低调,赵云泽也不向地方官表明萧氏的身份。
这次,萧氏依然保持了低调,她说就在城外过除夕。赵云泽也只好将就她的意思。
等进了石城县,见到县内景致,赵云泽那原本就已经凉了半截的心,这下彻底凉透了。这石城县,城内居然连座两层的建筑物都没有,房屋也大多是茅草覆顶的土屋,店铺更是少得可怜。
“崔大人,某路过卢龙时,见卢龙县城还算繁华。这石城县离卢龙如此之近,又同属一州,为何比卢龙的风土竟相差如此之甚?”赵云泽不解的问崔潼。
崔潼未言先叹气,答道:“石城是下县,全县在籍人口只有九百八十二户。又不占交通要道,也无特产,如何不穷困?”
“那卢龙为何远比石城繁华?”赵云泽又问。
“卢龙乃州治之所在,人口和地亩远比石城要多。又处于北上要道,凡到突厥和高句丽做生意的商贾,必在卢龙停驻。有很多商贾,还在卢龙开设店铺,作为屯转物资之所,卢龙自然远比石城富庶。”崔潼解释道。
“唉,要先富,先修路啊,古人诚不欺我。”赵云泽感慨道。
“要先富,先修路?这话倒颇含至理,不知是哪位古人之言?”崔潼一愣过后,立即问赵云泽。
“呃,某也忘了是谁说的了,这是以前某翻看杂书时无意间看到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