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节
但只有几个数据的话,计算出来的偏差值可能会很大很大。
所以为了缩减这种误差,老贾他们既利用了贾宪(杨辉)三角的二项式除余,接着再……
将所有的数据进行归类汇算。
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是归类手算。
而归类数据的数量,便是最后所提及的……
五千三百多组。
这无疑是个相当庞大的计算量,尤其是对眼前这个老年天团而言,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坚持下来。
至于推导出的那个一点几的数值是啥意思呢?
这样说吧。
只要能进一步的进行归纳统计。
半波带法啥的且不说有没有机会发现,但推导出f=(l^2-d^2)/4l这个公式还是轻轻松松的。
这个公式一旦推导出来,可以说限制透镜研磨的,就只有工业硬件水准了。
学过光学物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西方最早出现的是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也就是徐云最开始的目标,涉及到的是标量问题。
其实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不是严格的理论产物,较大程度上是凭朴素的直觉而得到的。
所以为何“所有的子波前叠加就是取它们的包络”是没法说清楚原因的,但却可以作为一个引子。
还是那句话。
有些时候不太完备的概念,在古代背景下反而可以更省力,更容易被理解。
可徐云没想到的是。
老贾等人在经过几日苦算之后。
竟然硬生生的触及到了当初自己所说的第四层,也就是麦克斯韦领域的概念!
诚然。
老贾等人只是很小很小的触碰到了这个领域,后头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就好比在高考全国卷中,你通过某个公式推导,意外成为了全国解开数学最后一题的唯一一人。
但除此以外,你所有的数学题目都不会做,所有的科目都只有二三十分。
因此从知识架构的角度来看,这个解题其实没啥用,你连职高都考不上去。
想要真正掌握相关概念,还得去学最小光程、半波带法、扰动贡献表达式等一大堆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
你也确实解开了那道题,那道很多考生可能连大学毕业都解不开的题,出题组的葛x大爷只是想单纯的虐人而已。
这是不可忽视的成就,并且具备一定的现实价值:
在这种话题度下只要你想,去开个自媒体号也是能变点现的,赚多赚少而已。
所以老贾他们就是这么个情况:
他们具备了这个“话题热度”,但不知道能创造多少的价值。
如果是正常情况,老贾他们大概率只是昙花一现,一如当初那个说“杭高人眼里没有难的试卷”的林欢。
但问题是……
更忘了,老贾他们身边还有徐云这个大挂壁在呢。
谁知道今日的一簇火光,未来是否可能化为烈日?
想到这儿。
徐云的心绪不由再次澎湃了起来。
从老贾等人表现出来的能力来看,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度显然要超过自己的预料。
在本土历史中。
基尔霍夫衍射理论,要在十九世纪末才会被正式提出,或者说被补全。
如今的公元1100年虽然说是公元十二世纪,但时间线上来说只是卡在两个世界的交接年份而已。
因此可以这样说。
老贾等人领先了欧洲整整863年,先一步提出了透镜衍射的部分概念!
透镜衍射。
这是一个弹性非常大的领域。
它可能默默无闻,也可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徐云不知道它未来会对这个时间线的华夏历史产生什么变动,但至少他可以肯定……
望远镜和显微镜,眼下都可以开始制备了。
第145章 驴:%¥#@!
两日后。
依旧是老苏书房所在的院落。
此时此刻。
院落中的装饰品已然尽数被挪走腾空。
整片院子里,只剩下了一片空地、一张石桌以及少数几棵树木。
徐云则带着老苏、老贾、小李等七八人一起,站在了庭院正中心。
而他们的身边,则摆放着大量或外露或封装的物品,以及……
一头驴。
待人都到齐后。
老苏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轻轻拍了拍装有货物的箱子,对徐云说道:
“小王,你要的东西都在这儿了。”
徐云闻言打开一口箱子,从中拿起了一块粗制的玻璃。
只见他将玻璃放在眼前检查了一番,满意的点点头,道:
“没问题,原料的质量都很好。”
作为一位后世diy圈的资深老鸟,徐云两辈子手搓过的镜片已经超过了三百枚不止。
通过手感判断玻璃质量,已然属于一种被刻入灵魂的本能了。
随后老苏又小心翼翼的从谢老都管手中取过一个箱子,谨慎的递给徐云,嘱咐道:
“小王,此物有些危险,你且拿好。”
徐云小心将箱子接过,稳稳的将它放到了石桌上。
一旁的小李见状,不由好奇的问道:
“王林,盒子里头是什么?”
徐云看了她一眼,也没卖关子,直接了当的说道:
“水银。”
小李眨了眨眼,下意识的后退一步:
“水银,这可是毒物呀,你拿它想要做什么?”
徐云见状轻轻笑了笑,这个在宋朝颇具威名的毒物,对于这次的制镜环节而言,却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物件呢。
只见他抬起头,看了眼天空,缓缓呼出口气:
“当然是为了做……抛物面了。”
先前提及过。
在后世的diy领域中,牛顿反射式望远镜基本上属于最常见的一个类型。
因为比起折射式望远镜,牛反的光学系统简单,更容易上手。
同时牛反没有色差存在,便捷性上要高于折射镜。
而所谓的便捷性,指的便是牛反真正参与成像的只有一个反射凹面。
不过再便捷的东西,在和光学搭上边后,往往也会变得复杂起来。
例如在后世。
这个单独凹面的选择,便一直都颇具话题性。
准确来说。
应该是球面和抛物面该选哪个的争议。
后世通过费马原理可以证明,抛物面对于平行光入射的情况能完美地满足等光程条件,因而可以对平行光完美成像。
但另一方面呢。
抛物面只有一条对称轴,并且不满足阿贝正弦条件。
所以抛物面有很明显的彗差。
它对于不沿着对称轴入射的平行光线,无法完美成像。
即使入射角度很小,成像质量也会迅速降低。
而球面虽然有球差,但是相对的,它也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有无数的对称轴。
对于单一的球来说,是不存在轴外光线这种说法的。
所以为了缩减这种误差,老贾他们既利用了贾宪(杨辉)三角的二项式除余,接着再……
将所有的数据进行归类汇算。
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是归类手算。
而归类数据的数量,便是最后所提及的……
五千三百多组。
这无疑是个相当庞大的计算量,尤其是对眼前这个老年天团而言,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坚持下来。
至于推导出的那个一点几的数值是啥意思呢?
这样说吧。
只要能进一步的进行归纳统计。
半波带法啥的且不说有没有机会发现,但推导出f=(l^2-d^2)/4l这个公式还是轻轻松松的。
这个公式一旦推导出来,可以说限制透镜研磨的,就只有工业硬件水准了。
学过光学物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西方最早出现的是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也就是徐云最开始的目标,涉及到的是标量问题。
其实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不是严格的理论产物,较大程度上是凭朴素的直觉而得到的。
所以为何“所有的子波前叠加就是取它们的包络”是没法说清楚原因的,但却可以作为一个引子。
还是那句话。
有些时候不太完备的概念,在古代背景下反而可以更省力,更容易被理解。
可徐云没想到的是。
老贾等人在经过几日苦算之后。
竟然硬生生的触及到了当初自己所说的第四层,也就是麦克斯韦领域的概念!
诚然。
老贾等人只是很小很小的触碰到了这个领域,后头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就好比在高考全国卷中,你通过某个公式推导,意外成为了全国解开数学最后一题的唯一一人。
但除此以外,你所有的数学题目都不会做,所有的科目都只有二三十分。
因此从知识架构的角度来看,这个解题其实没啥用,你连职高都考不上去。
想要真正掌握相关概念,还得去学最小光程、半波带法、扰动贡献表达式等一大堆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
你也确实解开了那道题,那道很多考生可能连大学毕业都解不开的题,出题组的葛x大爷只是想单纯的虐人而已。
这是不可忽视的成就,并且具备一定的现实价值:
在这种话题度下只要你想,去开个自媒体号也是能变点现的,赚多赚少而已。
所以老贾他们就是这么个情况:
他们具备了这个“话题热度”,但不知道能创造多少的价值。
如果是正常情况,老贾他们大概率只是昙花一现,一如当初那个说“杭高人眼里没有难的试卷”的林欢。
但问题是……
更忘了,老贾他们身边还有徐云这个大挂壁在呢。
谁知道今日的一簇火光,未来是否可能化为烈日?
想到这儿。
徐云的心绪不由再次澎湃了起来。
从老贾等人表现出来的能力来看,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度显然要超过自己的预料。
在本土历史中。
基尔霍夫衍射理论,要在十九世纪末才会被正式提出,或者说被补全。
如今的公元1100年虽然说是公元十二世纪,但时间线上来说只是卡在两个世界的交接年份而已。
因此可以这样说。
老贾等人领先了欧洲整整863年,先一步提出了透镜衍射的部分概念!
透镜衍射。
这是一个弹性非常大的领域。
它可能默默无闻,也可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徐云不知道它未来会对这个时间线的华夏历史产生什么变动,但至少他可以肯定……
望远镜和显微镜,眼下都可以开始制备了。
第145章 驴:%¥#@!
两日后。
依旧是老苏书房所在的院落。
此时此刻。
院落中的装饰品已然尽数被挪走腾空。
整片院子里,只剩下了一片空地、一张石桌以及少数几棵树木。
徐云则带着老苏、老贾、小李等七八人一起,站在了庭院正中心。
而他们的身边,则摆放着大量或外露或封装的物品,以及……
一头驴。
待人都到齐后。
老苏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轻轻拍了拍装有货物的箱子,对徐云说道:
“小王,你要的东西都在这儿了。”
徐云闻言打开一口箱子,从中拿起了一块粗制的玻璃。
只见他将玻璃放在眼前检查了一番,满意的点点头,道:
“没问题,原料的质量都很好。”
作为一位后世diy圈的资深老鸟,徐云两辈子手搓过的镜片已经超过了三百枚不止。
通过手感判断玻璃质量,已然属于一种被刻入灵魂的本能了。
随后老苏又小心翼翼的从谢老都管手中取过一个箱子,谨慎的递给徐云,嘱咐道:
“小王,此物有些危险,你且拿好。”
徐云小心将箱子接过,稳稳的将它放到了石桌上。
一旁的小李见状,不由好奇的问道:
“王林,盒子里头是什么?”
徐云看了她一眼,也没卖关子,直接了当的说道:
“水银。”
小李眨了眨眼,下意识的后退一步:
“水银,这可是毒物呀,你拿它想要做什么?”
徐云见状轻轻笑了笑,这个在宋朝颇具威名的毒物,对于这次的制镜环节而言,却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物件呢。
只见他抬起头,看了眼天空,缓缓呼出口气:
“当然是为了做……抛物面了。”
先前提及过。
在后世的diy领域中,牛顿反射式望远镜基本上属于最常见的一个类型。
因为比起折射式望远镜,牛反的光学系统简单,更容易上手。
同时牛反没有色差存在,便捷性上要高于折射镜。
而所谓的便捷性,指的便是牛反真正参与成像的只有一个反射凹面。
不过再便捷的东西,在和光学搭上边后,往往也会变得复杂起来。
例如在后世。
这个单独凹面的选择,便一直都颇具话题性。
准确来说。
应该是球面和抛物面该选哪个的争议。
后世通过费马原理可以证明,抛物面对于平行光入射的情况能完美地满足等光程条件,因而可以对平行光完美成像。
但另一方面呢。
抛物面只有一条对称轴,并且不满足阿贝正弦条件。
所以抛物面有很明显的彗差。
它对于不沿着对称轴入射的平行光线,无法完美成像。
即使入射角度很小,成像质量也会迅速降低。
而球面虽然有球差,但是相对的,它也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有无数的对称轴。
对于单一的球来说,是不存在轴外光线这种说法的。